文/图 陈永杰
2024年8月25日,我和同学老田去蒙阴县岱崮镇登崮。出发前两天,我提前做功课,准备选择几座在同一条线路上,又没有去过的崮作为目标。几经筛选,终于选定了几座,计划必登的是小油篓崮、尖崮、双泉山,备选目标是崮山顶。

中午攀登小油篓崮后,去寻找尖崮。手头掌握的有关尖崮的资料不多,张淏然在《崮的传说》一书中说:“尖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东0.5公里,海拔550米……南、北有崮门,上有清、民国山寨文化遗址。”“岱崮镇驻地东0.5公里”,应该距镇政府驻地不远,我俩就直接来到了岱崮镇驻地。在驻地以北不远的路边问了几个人,也没弄明白,有的指着东南的一个山头说“那就是尖崮顶”,有的指着东北的一个山头说“那是尖崮”,两个山头都有点崮样,正犹豫着,我俩一回头,发现西面不远有一座长崮,记得刚才经过农行网点附近时,就远远望见北面一座浑圆高耸的崮体,应该就是这崮。提前做功课时没考虑到这崮,虽然不知道名字,但这崮似乎有种自然而然的吸引力,我俩临时起意,决定先登这崮,下来后再找尖崮。

停好车,来到梓河边,碰到一位老大哥,询问得知这就是“卧龙崮”后,我不禁一惊,这崮早就听说过,崮顶有规模较大的金、元时期以来古寨遗迹,还有古棋盘、古臼、古粮囤遗迹,是一座计划去但还没去的崮。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卧龙崮,就这样不期而遇了!
卧龙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政府驻地西北方向,距镇区1.2公里,燕窝村东,丁家庄村西南,海拔480米。崮顶为下寒武季巨厚石灰岩层,长1000余米,宽20-80米,总面积1.6平方公里。四壁陡峭如削,崖壁高10-20米,崮底长4000余米,宽500余米,三面环水,北面连山。因崮体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山顶,故名“卧龙崮”;因崖壁陡峭直立,村民习称“站崖”;因崮体狭长,又有“长山”之名,其实“长山”为卧龙崮古称。“长山”之称由来已久,清志中早有记载。清康熙、宣统《蒙阴县志》两志均载:“长山,距城东北五十五里。”康熙《蒙阴县志》还特别提及长山“在著善庄西北”,“著善庄”即今蒙阴县坦埠镇故县村。故县村附近为古卢县治所,卢县又称虑县,古县名,西汉置,属城阳国,王莽朝一度更名为著善。

询问从什么位置能上崮,这位老大哥说这一块都不好上,没路,西面有路,走燕窝村,能一直开车到崮顶。从西面上,还要绕不少路,抬头望了一下山坡,我俩不服输的脾气又来了,决定就从这个地方直接上。谢别老大哥,我俩走过石桥,开始登山。没走多远,我俩就知道刚才那位老大哥所言不虚,崮东侧确实无路上山。沿着山道上行不远,路没了。看看直上太难,我俩沿山坡向南移动的同时,见到适合上爬的地方就向上爬,计划斜插到崮南侧的山梁顶部。一路不是荆棘就是灌丛,脚踩手拨,好不容易上到梁脊,又是近两人高的荆丛,好在丛底有条明显的小路,沿路走了一段,钻出荆丛,一座悬崖上部有围墙的高耸崮体闯入视野,不知这是卧龙崮的龙头还是龙尾?我俩快步上前,攀上一组岩石,逼近崮前,抬头观察一番,觉得这应是崮顶山寨的南门。寨门建在几米高的岩壁上,我俩尝试了几次,没能上去,为安全起见,就没再硬上,沿崮东侧崖根,穿越一片林丛来到一处坍塌的寨门处,这应是东寨门。进入寨门,大片石屋遗迹出现在眼前。

清康熙《蒙阴县志》载:“长山,高二里,延袤三里许,四周嶙峋,其上平石如砌井坎,棋窝、碓臼尚存。有天孙行祠,孤松虬状,盘巷、石屋四望无际。”在崮顶南北走了一趟,确如上志所说,崮顶平坦,面积较大,中部为古山寨遗迹。北段有古寨墙、寨门遗迹;中段东侧,也有古寨墙、寨门遗迹,也就是我俩刚才上崮的地方;南段西侧有“一线天”岩缝,为西门;南首有岗楼残址,就是我俩没能攀岩上来的地方。东寨门与北寨门之间为主寨遗迹,房屋残址60余处。这些崮寨文化遗迹建筑时间不详,据崮顶所立“崮寨文化遗址”景点标识牌介绍说,“岱崮园区发现有文化遗存的崮达22座,多为一崮一寨,山寨总计29处座。崮寨文化遗址由人居、防御、生活三部分组成。如卧龙崮遗留有古寨墙、寨门、岗楼、主寨等遗址,另有捣米所用的石臼、仓储基底等。经考证,这些遗址为金、元时期所建,迄今已700-800年。”“相传金元时居民避乱处”一说最早来源于清康熙《蒙阴县志》,可能因宋时政权南迁,岱崮一带先被金兵、后被元兵占领,为避战乱,乡人于崮顶建寨,据险自守。准确来说,此处崮寨文化遗迹为金、元时期始建,历经不同时期增修,今存遗迹多为明清民国以来所建。

南寨门以北不远处有棋盘石和古石臼遗迹。“棋盘石”景点标识牌介绍文字为:“棋盘石位于卧龙崮顶部,天文台之南100米处。在平滑的石灰岩层面上有一处石臼,这个‘臼’,是古代的舂米器。石臼附近,有一古人凿刻的象棋盘,为古人下棋处。遥想当年,兵不犯寨之时,二老者盘坐对弈,观者助阵,自得其乐,其情景果真有仙人之趣。这个古棋盘在沂州府志中有明确记载。”实际上石臼和棋盘凿刻在同一块岩石上,石臼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大二小。
崮顶今存南、北、东、西寨门各一处,南寨门北约百米处,平滑岩面上刻有两个大圆圈,北寨门南约百米处,平滑岩面上又刻有四个大圆圈。“天文台”景点标识牌介绍说:“跨过第一道寨门,南行100余米,有一大片平整岩面,岩面上有四个古人用钻头打制的大圆圈,直径达3.5米,石沟宽15厘米,深达10厘米,圆圈矮处,石沟渐茂,并有两处流水口。圆圈正中,有一光滑圆石孔,经山东大学考古专家刘凤君教授考证,这四个圆圈与天象有关。古人为了观测天象,经精确测绘而凿制成星象观测点。卧龙崮崮顶共有六个石圈,其中两个为未打制成的半成品。这种大型天文台,在沂蒙七十二崮中尚属首次发现。”

这些大石圈的用途,一种观点认为是观测天象。山东大学考古专家刘凤君教授、“岱崮地貌”发现和命名倡议者李存修先生等人均持这一观点,特别是公方景所撰《卧龙崮发现中国原始天文仪器——日晷》一文更是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证,文中称这六个大石圈为“六环规迹”,与天文有关,是中国最原始的天文仪器,在四个有圆坑的规内,在圆坑中分别直立于一根标竿(表),在一个有两个圆坑的规内,在两坑之间南北方向平放一个圭(尺),就可分别得到“表”、“日规”、“日晷”和“圭表”。清康熙《蒙阴县志》载崮顶“有天孙行祠”,“天孙”指织女星,这或可作为崮顶为古天文台的一个佐证。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仓储基底。张永伟、吕晓亮主编《地貌新宠——崮》一书说,这些石圈“可能为仓储底基,隔水、引水、疏水,沿圈砌墙,上覆团瓢,即可储存粮食物品”。
我和老田围着这些石圈琢磨了半天,都认为这应是仓储基底。从形制上看,深约10厘米的一圈石沟,用于插入粮囤的围挡,或沿石圈砌墙,在中部或靠近外侧位置不一的圆孔内插入直棍,利用绳索类和围挡连接,起固定作用;除了利用石圈隔水、引水、疏水外,在地势略低的东侧,紧贴石圈再开凿一条排水沟,这样粮囤内不积水,确保粮食不受潮湿。
如果说是用来观测天象的,则根本用不到这么多的圆圈,一二个就够用的了,崮顶共有六个,南部一大圆圈南侧,还有一段出露部分长约1.2米的弧形石沟,疑为第七个大圆圈的起点,只是未打制完成,如果用以储存粮食,存粮增多的话,也许还会继续打制下去;这些圆圈分布在南、北两处,相距较远,观测天象也用不着老远的来回跑,如果用以储存粮食,两处粮囤距离南、北两寨门均约百米,运输方便;观测天文也用不着打制10厘米深的石沟,1-2厘米深就可以了。
在沂蒙群崮中,数量这么多的大石圈尚属首次发现。其用途说是观测天象,未必符合实际,说是仓储基底,理由也未必充足,就连卧龙阁(崮)景区的开发者们也难以判断,只好两说并存,崮顶所立“天文台”景点标识牌说这是“古人为了观测天象,经精确测绘而凿制的星象观测点”,而“崮寨文化遗址”景点标识牌又说这是“仓储基底”。这些崮顶大石圈,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还期待读者朋友亲临崮顶,一探究竟,说说您的看法。

这次访崮,自卧龙崮中部的东门上,最后从北门下,经过一座小山神庙,下到丁家庄村。北门有水泥路自燕窝村一直修到崮顶,可开车直达崮顶,而南门则难以攀登。如果能在南侧崖壁上凿出两三个脚蹬,则可方便上下;东侧崖下林木藤蔓,难于行走,建议略加整理,在不破坏原始风貌的前提下,辟出一条小道来,这样无论从南或北均可方便登崮,领略完崮顶风光下崮后,不走回头路,沿崖根走一趟,在体验耸崖绝壁的魅力的同时,再领略崖底丛林穿越的风光,从而完成一次完美的户外攀岩兼徒步体验。
卧龙崮北邻荷叶崮,东有双泉山,西为獐子崮。清康熙《蒙阴县志》说“登之顿生旷逸”,登临崮顶,南可瞰岱崮镇区新姿,东西可赏桃林田园风光,梓河、燕窝河左右夹崮而过,远可眺四周千姿百态的群崮风光,是崮上观崮的极佳去处。找个周末,陪着家人,或约上三五同伴,去趟蒙阴岱崮镇的卧龙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