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崮乡探奇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会展赛事 首页视频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书画天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崮乡春秋 崮乡小荷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2025年4月2日 19:42 星期三 农历乙巳年(蛇) 正月初三 戌时   
当前位置:   首页  >>>  岱崮地貌 
博山池上雁门寨
 

◇陈永杰

    “寒云带飞雪,日暮雁门关。”“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这些著名诗句中提到的雁门关,是我国古代十大雄关之一、有“中华第一关”之誉的山西雁门关,位于代县西北雁门山上,地势雄险,为中国古代长城上的重要关隘,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的得名,与飞雁有关,据《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间。”关侧有村名雁门寨。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也有一个雁门关,关下有雁门村,关侧有雁门寨。博山山寨众多,有“六寨三山”之谓,雁门寨为“六寨”之一。雁门寨的得名,也与飞雁有关。

    雁门寨为博山区著名古寨,境内齐长城主线经此,有古战场遗址。据《博山区地名志》(2019)、《博山区地名词典》(2020)两志记载:“雁门寨,别名掩门寨、雁门山。在区境东南部,池上镇韩庄村北1千米。主峰海拔932米,面积6.5平方千米。明朝隆庆六年碑称之为‘掩门寨’。每年秋天,南飞雁群常于此山山口停息,故名雁门寨。此山战国时曾是齐、楚国界。四面峭壁,犹如刀削。1942年10月,八路军四支队16人在雁门寨与国民党吴化文部激战一昼夜,击退敌人三次冲锋,出色完成了任务。”

    此山主峰海拔932米,另一说为937米。关于“雁门寨”得名原因,有着不同的版本,赘述如下。《博山区地名志》《博山区地名词典》两志说“每年秋天,南飞雁群常于此山山口停息,故名雁门寨”。《徒步山东》(2021)认为:“其名称与它的山形特征相关,垭口两侧山峰恰似大雁的两只伸展的翅膀,形成一个门状结构,两峰之上皆有石墙围成寨子,雁门寨名副其实。”《博山区传统村落记忆》(2017):“雁门寨名称的由来,与它的山形特征相关,主峰与西面狼牙状山头之间,有一段东西长达100多米的坳口,每年秋天,南飞的雁群都在这个山口停息,继而南飞,有些年老体弱的大雁便永远留在山口,飞不起来,被关在这里,故又称雁门关。”《池上镇村志略》(2018):“雁门寨名称的由来,与它的山形特征有关……另一则传说略有不同,主峰上有一只硕大的老鹰阻扰大雁从此处经过,每年南飞的大雁都要与老鹰血战一场。过雁门如过关,‘雁门关’由此得名。”

    《博山山水》(2015)除了综合上面几种说法外,还提到了一个楚王在此射雁的传说:“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齐、楚两国的国界,当时并没有雁门寨这座山。楚王擅长骑马射箭,围田打猎,伤害珍禽异兽。泰山奶奶知道后,就变成一只大雁,假装在他箭下受伤,楚王手持弓箭跟着大雁飞跑。突然,前面低飞的大雁双爪朝地一抓,霎时间电闪雷鸣,巨大的石块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眨眼间,雁伴山石直插云霄,一座三顶横空四面极陡的高山突现在楚王面前,使楚王难以追赶。楚王哪肯罢休,便拉弓射箭,箭头射中前方峭壁,豁然出现一个雁翅形的门户。没多久,一群大雁从远方飞来,相继飞过。楚王因用力过猛,口吐鲜血,累死在山脚下。从此,人们就把此山叫作‘雁门山’,也称‘雁门寨’。”

    上面所提,一种是因南飞雁群在此停息而得名,一种是因山形似大雁翅膀而得名,一种是因与楚王射雁的传说有关,总之,俱与飞雁有关,飞雁是雁门寨的灵魂。

    2024年10月5日,我独自一人去访这座“峭岩绝壁,巍崖深壑”的雁门寨。中午11点,沿着油篓寨和雁门寨中间一条仅一车道宽的曲折水泥路,来到雁门村头,村口一道白色屋墙上写有“雁门古寨”四个大红字,红字下方嵌一方碑,上刻“雁门寨激战遗址,博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字。

    我在村口文化广场内转悠时,一辆小车停在广场的东侧,下来三人,开车的是一位小伙子,另两位是老人,看样子是刚外出回来的一家人。我上前询问雁门寨的具体位置及上山路径,老人热情地为我指点了方向,还介绍了关于山顶古寨及雁门寨战斗的情况。

    谢别老人,我沿村中小路向村东南方向走去。村子附近路侧有许多碗口粗的山楂树,枝头红果累累,海棠树上挂满的海棠果,一嘟噜红色、一嘟噜黄色的,很是好看,摘一个咬一口,涩涩的,估计再过十天左右才熟。一路随处可见主干粗大呈虬状的杏树、大枣树,还有大片高大的软枣树,可看出这些果树很有些年头了。走到水泥路尽头,接续的是一条山间小道,走到沟峪内,没路了,看看四周全是高高的地堰和树林,就爬上道道地堰,穿过片片树林,几乎是沿着沟峪直拔,终于到了一条环山土路上。山腰悬崖之上有高高低低十几座电线塔,塔侧有环山小路相连,宽3至4米,路面长满荒草。这些挂壁环山路估计是当初架设电线塔时为方便运输这些巨大的塔架而修的,如今却为村民上山栽植、种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沿环山路转至最南侧山梁,再沿山梁登上最高山头,自西南往东北,沿一道大弧形山岭逐个山头穿越。上到山梁,沿梁脊前行不远是一道悬崖,从东侧绕过崖壁不远有登山小路,上去后是一层狭长的崮台,再前行不远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山门,东侧残存一道用石板垒成的两米高、一米半宽的弧形门柱,内侧完好,外侧自底部坍塌,整个柱体有随时倒塌的可能。如不再采取保护措施,估计一场大雨或大风,就可能塌掉。

    南段的狭长崮体东西两侧是悬崖,崮顶茂密松柏下掩蔽着随处可见的军事掩体类设施,其中有一座大圆形岗堡。崮顶有许多巨大岩柱,岩柱间形成大大小小的天然石门景观。

    穿过一片松林,在雁门寨主峰东南侧一狭长崮台上立有“雁门寨激战遗址”纪念碑,碑文和雁门村村头文化广场宣传栏内介绍文字一致,录文如下:“雁门寨,位于现博山区池上镇北部,主峰海拔937米。地理位置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从1940年开始,伪军新编第四师乘日本侵略军向鲁南扫荡之际,侵占博山县池冯区,制造无人区,分别驻池上、韩庄、峨庄等地,形成了敌人各部相互联系的枢纽,同时又成为监视革命活动,破坏革命力量的要地。1942年10月,八路军四支队在雁门寨切断了伪四师从韩庄到池上的通道。伪四师师长吴化文调集13个营的兵力,企图占领雁门寨,当时,八路军守卫兵力仅有16个人,分守四个寨门。敌人第一次攻势是集中了优势兵力从西麓直冲西门,被八路军击溃。接着又用一个营的兵力在手炮、机枪掩护下,组织了第二次冲锋,结果同样被打退。夜幕拉下后敌人再次悄悄地爬向山顶,被八路军第四支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迎头痛击于墙下,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坚持到第二天夜里,5米多高的围墙掀的只剩半人高,毙伤敌人300余名,胜利完成了守卫任务。”

    从纪念碑位置北侧下来,沿东侧山腰羊肠小道,可迂回上到南北两峰之间的雁门关口东侧。雁门关上宽下窄,上方宽处100余米,下方窄处20余米,呈一巨大漏斗形状。左右环顾,只见两侧山势高峻挺拔,崖壁之上怪石横列,如狼牙似鱼鳞,人立关底,只觉一种压抑感迎面扑来。每年秋天,在此停息的南飞雁群中,有些年老体弱的大雁再也飞不起来,便永远留在山口,被关在这里了,故称“雁门关”。雁门关,对这些年老体弱的大雁来说,无异于是“鬼门关”了!

    雁门关关得住大雁,却关不住山水爱好者的脚步,如今的关两侧均有危径可供上下。沿关口南侧小径可上到雁门寨南峰顶部,崖边建有围墙,围子内有一圆形岗哨,残高1.5米,宽0.6米,内径1.8至2米。南面有宽0.65米的入口,内部设有三个内宽外窄的射击孔,内宽0.4米,外宽0.2米,高0.2米。岗哨附近有石屋三十多间,较完整者十余间,这些应为古今军事设施遗迹。

    雁门寨主峰海拔932米,地理位置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寨与北面不远处的蟠龙山相连,两山均为博山与淄川两区的界山,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齐、楚国界,著名的齐长城主线经此,其中雁门寨以天险代替城墙,蟠龙山北面的涌泉村被公认为“齐长城防线第一村”。清代当地农民起义领袖刘德培曾在此山重修山寨与官兵抗争,捻军北上时也曾在此扎寨。原立于北麓的“雁门寨石碑”(现藏市博物馆,清同治五年立)记载清咸同年间当地乡民曾避乱于此。抗战时期,这里仍是敌我争夺的要塞,1942年在此发生“雁门寨激战”。

    雁门寨南峰顶部有一段狭窄的山脊,人称“鲫鱼背”,眼中所见,正如《博山山水·池上镇专集》(2015)所说:“行走的小路只有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西面是直陡的悬崖,东面是植满柏树的斜坡。从北面高处看过去,青灰色的山脊如同瘦骨嶙峋的‘鲫鱼背’,走在上面,会让人心惊肉跳。”南峰狭窄的顶部还有一条宽约2米的石缝,下为万丈深渊,“凡人无法跨越,似乎只有神仙才可以通过,故称‘仙人桥’。这块长石踩上去左右摆动,稍不留神,便可把人掀翻桥下,粉身碎骨,故而又名‘掀人桥’。据说,石缝下面有一条流动的山泉,泉水与山下李家村西面的古井相通,俯身石缝,便能听到潺潺的水声。傍晚从石缝撒下麦糠之类漂浮物,第二天早晨就能从山下古井里浮上水面。”“鲫鱼背”顺利通过了,我不是仙人,“仙人桥”没敢跳跃,而是从一侧慢慢爬下,再从另一侧慢慢爬上去的。

    在南峰顶部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后,原路返回,下到关口底部。路宗元等著《齐长城》(1999)说雁门寨“有四个门,西门之墙横拦西峰口,长10米,宽2米,高3.5米,门已毁;东门之墙,长30米,宽1.5米,高3米;南门临绝涧,北门通后峰”。路宗元等五位老先生当年是通过实地踏察后得出的结论,雁门寨的四门应是确实存在的。南门、北门都已走到,西门“已毁”,从东侧山腰经过时,发现多处石屋类遗迹,没有留意到东门。

    关口北侧比南侧更为陡峭,攀爬难度更大。扒着岩角,攀上几乎直立的崖壁,上到顶部,顶部略凸,密覆杂草,杂生连翘,未见人为遗迹。这应是雁门寨的制高点了。以雁门寨北峰为中心,向南、西北、东三个方向各延伸出一道山岭(与南侧山岭隔有雁门关),形成一个大大的三岔形状。

    雁门寨今为博山、淄川两区界山,站在山顶远望东西两边,目力所及都是连绵群山,但山形有所不同,东边山头四周为缓坡,均不具备崮貌特征。西边则山势陡峻,山头四周多为悬崖,多具备崮貌特征,形成一片崮群,其中以油篓寨、黑虎寨、板山崖等为代表。博山、沂源的寨,多为崮。建寨的要求是四周陡峭,峰顶平坦,而这又恰是崮貌的基本特征。雁门寨所在山岭,由雁门村南转东至北,大大小小十几座山头断续连接,将村子环抱在沟峪内。这十几座山头大多具备崮貌特征,像是崮族出游的一大家人,呈弧形一溜排开,老大、老二最前,随后是父亲、母亲,后面跟着一群调皮的崮宝宝;又像是一条长长的游龙,南头北尾,气势恢宏。

    《博山山水·池上镇专集》介绍了三条攀登线路:第一条是自李家出发,向东至东台村,沿东台村的护山向上攀登,50分钟到达山顶;第二条是自韩庄出发,沿着去北岭的小路攀登,50分钟也可到达极顶;第三条自石臼、泉子或者雁门村起步,登山最近。这次我走的是最近的路线,从雁门村南山梁上,村北山梁下,一路穿越在山脊之上。

    从村子北面山脊下到停车位置,查看“两步路”APP时,发现标有“雁门洞”的位置就在村北不远处,就上车沿水泥路北行到尽头,在一处废弃的旧村址处停车,在指示位置附近寻找了半个多小时也未见,只好返回。据资料介绍,雁门洞应位于雁门寨主峰北面悬崖下,离主峰顶约二三百米,“两步路”APP所标位置应是错误的。雁门洞是典型的石灰岩洞穴,最外洞口宽约2.5米,高约3米。这洞很长很大,70多个洞厅一个比一个大,洞内的水湾一个比一个深,洞厅的入口却一个比一个小。2004年前后,当地村民开始挖掘,已开凿三个洞厅。雁门洞内水声叮咚,战争年代,老百姓经常在此洞避难。这次未找到神秘的雁门洞,小有遗憾。

    山西代县的雁门关已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而山东博山的雁门寨由于山高崖峭,交通不便,至今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基本保持了原始风貌。博山雁门古寨,奇峰怪石,苍松古柏,众多传说,也自有可观之处。

    (说明:为全面了解雁门寨,本文引用资料较多)

    2024年12月18日整理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ad3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乡村走来的杏林圣手郭有刚


Copyright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