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走到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南油篓崮脚下,就惊诧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整座崮山分为三层,底层为覆碗似的山体,土质结构,与崮体分离明显,但又浑然一体。碗口碗底碗边形象逼真,比例适当。体表树木参天,比肩继踵,密不透风。树木以槐树为主的杂树林,树木都与平地的杨树不同;而是枝干秀颀,棵棵力争上游,“破青天锷未残”啊。山腰以下为蜜桃林,是岱崮水蜜桃基地的一部分。
崮体本身为上下两层:下层为中寒武纪巨厚石灰岩层,突兀屹峙,陡峭斧削,险峭挺拔,光秃秃,滑溜溜,只有上层边沿栽植了些许松柏;高达25米,周长1公里,旷无人烟,寂寞荒凉。上层的厚石灰岩层,高达5米,周长0.5华里,面积3亩,远看就像油篓的嘴子。山顶也是杂植柏树,郁郁葱葱,凉风习习。自北向南,远看该崮极似一座巨形油篓或酒篓,这也就是其得名的缘由了,也就更加叫人称奇,的确惟妙惟肖。至于猪头崮之说也不过画影图形罢了,可也栩栩如生。
说起油篓那是过去沂蒙山区常见的家庭用具,原料是由当地出产的棉槐或白蜡条编织而成,底小、肚大、收肩、束口,形象是中间或扁或圆的篓子。还要经过系列加工,大概是,用猪血牛粪搅拌成浆糊,糊一层再覆盖一层火纸,若干层后,便滴水不漏,成为装酒盛油的器具了,这也便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超群。我爷爷过去曾经制造也出售过酒水,我曾经见过酒篓,但后来也就不知所踪了,姥娘家还有一只,现在还保存完好,也就弥足珍贵了。
油篓崮林木茂盛,矗立静穆的她像位高不可攀,只可远观的森林女神,圣洁、活力、矜持、大方,她容不得半点人间污秽的亵渎和染指。除了在崮的南面有处略微倾斜的石壁可以勉强攀登以外,其余三面几乎都是寸草不生的光滑峭壁,偶尔有点野花抑或灌木的零星点缀,更显得此崮的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
攀登崮顶的路径只有一狭窄石缝,进出上下非常艰难,却是驴友探险者憧憬的天堂。崮上没有任何的人文建筑遗存,这一点跟别的崮山迥然不同。别的崮山动辄就是围墙石屋碉堡石臼和水槽,那当然是清末民初匪燹肆虐的直接孽果,最早可以追溯到宋金时期,否则普通黔首也就不会劳民伤财地兴师动众,而且整个广袤的沂蒙山区几乎无以幸免此劫。这里避免了它崮万劫不复的覆辙,我想主要原因人们忌讳装进油篓,那不是坐以待毙吗?大将怕地名啊。
惊奇的是崮顶土层肥沃,正常年景,也是芊芊莽莽,野草都能长到人的胸膛,甚至最深的地方可以淹没人体,这也就是自然造化的不可思议。当然油篓崮就是蛇兔和飞禽的天堂:天上莺鸣婉转,众喙翔集,汇成了百鸟朝凤的交响乐和壮观景象,指挥堪比世界大师的经典演奏了。有时,还会蓦地从脚下窜出一只野兔,惊慌失措,狼狈逃窜,给人以馋涎的惊喜与无奈的遗憾。
而蛇才是这里不可思议的存在,野草丛里的潜伏爪牙忍受,它们不喝水吗?这是我的疑惑,为什么呢?人都说蛇是灵异动物,或许这就是无水崮山的让人惊奇,它能喝风咽沫吗?即使饱经风霜驴友的登崮探险,持木棍也得不停地打草惊蛇,慢慢前进也是必不可少的节奏乐章;这里的山蛇无毒,但被咬伤却是谁都不愿发生的恶意尝试。更别说罕有人迹地方的净土神圣不可侵犯,这种原始价值也就倍加希望世人返璞归真了。
这里是徒步旅游和攀岩探险的好去处。年过花甲了,我未敢攀登,但大家不乏热情,都给我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崮上信息,我得感谢多人的慷慨帮助。勇敢的进取还是难能可贵,胜利属于探险的强者,驴友的精神可贵。
我更加惊诧于原始地貌的伟大了,这里可能是岱崮崮群少有开发的处女地,因为人工斧凿近乎归零。返璞归真也是当代文明社会的理想憧憬和疯狂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