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文精言备要》代序言
牧 思
【崮文化网】华夏文化文明的核心是人文。这是一个被中国学者忽视已久的问题。所以被忽视,向以为“人文主义”属外来是其一,其二则是自“五四”前后即开始打孔倒孔,且以“封建礼教吃人”为名,直到“文革”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文明进行了全面地颠覆。然而一读西汉贾谊并明末清初黄宗羲,说于《新书·大政》、《明夷待访录·原法》中的两段话,对华夏人文的存在,大约也不会一口否定: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夫愚智者,士民命之也。故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适也。呜呼,戒之哉,戒之哉!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吏之罪也;吏之不善也,君之过也。呜呼,戒之,戒之!故夫士民者,率之以道,然后士民道也;率之以义,然后士民义也;率之以忠,然后士民忠也;率之以信,然后士民信也。故为人君者,其出令也,其如声,士民学之,其如响,曲折而从君,其如景矣。呜呼,戒之哉,戒之哉!君乡善于此,则佚佚然协民皆乡善于彼矣,犹景之象形也。君为恶于此,则啍啍然协民皆为恶于彼矣,犹响之应声也。是以圣王而君子乎,执事而临民者日戒慎一日,则士民亦日戒慎一日矣,以道先民也。”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末尝为一己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这两人的主见不谓不与《周易·贲卦》所言一脉相承:“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至于何以化成天下,北宋毛渐《古三坟序》中,即记有天皇伏羲氏的如是之言:“惟安于民,民安子安,民危子危,子其念哉”;人皇神农氏的如是之说:“正天时,因地利,惟厚于民,民惟邦本,食惟民天”;地皇轩辕氏的如是之论:“方圆角直,曲斜凹凸,必有形。远近高下,长短疾缓,必有制。寒暑燥湿,风雨逆顺,必有时。金木水火,土石羽毛,必有济。布帛桑麻,筋角齿革,必有用。百工器用,必有制。圣人治天下,权以聚财,财以施智,智以畜贤,贤以辅道,道以统下,不以事上,上以施仁,仁以保位,位以制义,义以正礼,礼以制情,情以敦信,信以一德,德以明行,行以崇教,教以归政,政以崇化,化以顺性,性以存命,命以保生,生以终寿。”这是毛渐发掘于古《三坟》中的记载,而八千年前黄帝于其《黄帝经》中,何以论人论民乃至论政,经书犹在且言之凿凿,更可谓开华夏人文之先河的典范论著并集中展示: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
“逆则失本,乱则失职,逆则失天,暴则失人。失本则损,失职则侵,失天则饥,失人则疾。”
“实谷不华,至言不饰,至乐不笑。华之属,必有实,实中必有核,核中必有意。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诰诰作事,毋从我终始。雷以为车,隆隆以为马。行而行,处而处,因地以为资,因民以为师,弗因无神也。”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