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雨
崮文化网 煎饼卷大葱,在世人眼里,几乎成了山东人的代名词。
煎饼是山东省蒙县的特产,是用玉米、小米、高粱、黄豆做成薄薄的煎饼,卷着当地特产的大葱,吃起来又香又脆,葱香满口,香甜适中,余味无穷。 我是吃着煎饼长大的。过去,沂蒙山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把煎饼当主食,所以有“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的说法。仅仅在十几年前,蒙县农村还保持着“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的习俗,虽然那时每一个农村妇女都会烙煎饼,但并不是说烙煎饼的工艺有多简单,相反,烙煎饼有着复杂的工艺过程。
蒙县“摊煎饼”的工具也是特有的,几乎家家必备。首先是一个鏊子,实际上为铸铁制成的圆形铁板,上面平整光滑,下面有三支角可以作为支撑,也可以在鏊子和地面间留下空间以便加柴烧火。再就是一个耙子,为一个木板,上面垂直按上一个把手,可以用手拖曳,也就是“摊”。煎饼的制作工艺较复杂,它以麦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等粮食为原料,经过淘洗、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物,群众叫“煎饼糊子”,把它放到火炕的边上,等着发酵,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米浆便可用来摊煎饼了,先加少许碱面,搅匀即可。烙煎饼前把米浆取出一个小碗,倒少许平日里吃的食用油。用竹筷子绑一块布做一个抹油用的小物件儿。把煎饼鏊放到炉火上等着升温。
摊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既去掉了鏊子上的杂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饼容易与鏊子分离。当鏊子烧热以后,可以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饼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着鏊子摊一圈。由于鏊子是热的,煎饼糊所到之处就迅速的被凝固一层,就是所谓的煎饼。没有凝固的就被耙子带着向前走,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整个鏊子摊满。耙子的长短正好等于鏊子的半径,所以耙子绕场一周,煎饼就成。
摊煎饼时,火不能太快,要用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那种文火的状态。等煎饼鏊子热到一定程度,抹上油,用勺子舀一勺米浆在煎饼鏊里摊开。不大一会,白色的米浆便在煎饼鏊里变成了一个草帽的形状。再过一会,煎饼的颜色由白转黄,变成金灿灿的,恢复了小米本有的色彩,这个时候便是告诉你:煎饼好了!
刚出鏊子的煎饼最好吃,嘴馋的人守在火炉前,双手捧着煎饼,一边翻转着,一边用嘴吹着煎饼冒出的水汽,咬上一口,吸溜着,用舌头把那滚烫的美味送入哽嗓之间。
一张煎饼从鏊子上揭下后,往往放到旁边的盖垫上,然后一张张煎饼摞起来。刚从鏊子上揭下的煎饼很柔软,可以折叠成长方形,放到瓮里存放。晾凉后煎饼变得薄而脆,由于加热过程中出去了大量水分,煎饼可以在常温下保存很长时间,在过去是出门远行的必备食品。
奶奶们疼爱那些儿贪嘴的孩子,她们会从荆条编的小篮里取上几颗鸡蛋,在摊煎饼的时候往上面甩上一些。因为加了鸡蛋,煎饼变得更加鲜嫩,再馋嘴的孩子,有上那么三五个鸡蛋煎饼,也会知足。每当那个时候,那些老太太们就会一边摊着煎饼,一边看着孙儿们乐呵呵的笑,嘴里不住的唠叨着:不急,不急,奶奶这里还有,都是你的,别烫着,别烫着……
如今,摊煎饼实现了机械化,煎饼机的出现省去了烧柴火的辛苦,也更加方便、环保。制作工艺变了,可蒙阴人对煎饼的感情却没变。现在的蒙阴人喜欢把玉米、小米、小麦、高粱等几种原料掺在一起做成杂粮煎饼,摊出的煎饼薄如纸,色泽微黄,营养丰富,再卷上蒙山的野菜、大葱或是辣椒芝麻酱,不吃个肚儿圆是收不住口的。
很久很久以前,状元吃着“煎饼老奶奶”的煎饼考中状元;战争年代,解放军战士吃着“沂蒙六姐妹”的煎饼战胜敌人;三四十年前,家庭妇女一度以摊好煎饼为“目标”,争当“煎饼能手”。而如今的煎饼,更是赋予了时代的特色,不仅是蒙县人的传统美食,更是蒙县人致富的的重要食品。煎饼则成为家乡的代名词,无论外出工作,还是走亲访友,蒙阴人都喜欢带上几包煎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