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祥
崮文化网 小镇上的火烧摊儿不大,一张布篷,一架烤炉,三张地八仙桌。老板光着膀子烙饼,老板娘撸着袖子擀皮,两人整天也不见有闲下来的时候。
烙火烧用的面是加了七份水、三份油和的。皮儿是手擀的,细匀匀,油光光。馅的主料虽不名贵,却很别致,大葱六份,精肉四份。配料也一般,盐不可多,要的是淡;酱油少许,要的是色。主料有了,配料齐了,然后搅拌均匀,淹渍入味,搁置一夜。第二天,揭盖一看,色泽酱红,葱香扑鼻,生馅也诱人。
火烧的包法奇特。先擀一个椭圆形的面皮儿;然后中间抹上肉馅;最后上下左右向内折齐,用擀面轴压牢接头,包成了一个长方形。这种形状,很容易让人想起古代官员上朝时握的笏板。
烙制也讲究。炉子是分为上下两层的:上面有锅,平底的,专管烙;下面生着木炭火,用来烤。烙制的口诀是:五分烙熟馅,三分烤黄面。八分钟后,一个皮稣馅香的肉火烧就烙好了,口味地道,是绝对的绿色食品。
早晨,火烧摊儿最忙。天刚蒙蒙亮,老板就撑好了布篷,打扫了场地,然后摆上小桌小凳,生好木炭火,等着第一批客人的到来。第一批吃火烧的人大都是赶早班车的。其中有不少背着铺盖卷儿、拎着编织袋的人,多半是外出打工的。他们坐下来,要了三五个火烧,慢慢地吃着,品着,仿佛这最后的一顿家乡饭一定要吃出个滋味来。老板也懂得他们的心情,说:“慢慢吃,刚烙的热,车待会儿才来呢!”然后,就是千嘱咐万叮咛,坐车要留心啦,出门在外要相互照应啦,多给家里报平安啦,再有什么“酒是害,戒是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等等一大堆。老者听了会心,年轻人听了直点头。车来了,老板定要送他们上车,最后,还要灌好茶水递上。
最难伺候的是那些漂亮小姐。远远的,两位年轻小姐款款地走来,老板赶紧招呼着坐。可是,她们理都不理,拿眼四处瞅:桌面真脏,板凳真黑,地上的半拉蒜瓣儿真恶心……一个先瞅完了,就用胳膊肘捅另一位,意思是赶快走。老板明白了,又是一阵好话说尽,小姐们才从精致的小包里撕出一块纸,垫了凳坐下。她们要吃刚烙出来的火烧,不能让老板的手拿,还不能用脏箅子盛,老板只好用一方白纸裹了递上。她们用精巧的兰花指捏着往嘴里送,另一只手老是擎着包遮在头上——虽然上面有布篷遮阳。
老板娘乜着眼看,气不打一出来。等她们走了,她就埋怨起自己的男人来:“瞧见她们靓动心了是不?那么殷勤的话,对我也没说一回呢!”
老板也是急中生智,说:“我有那贼心,也没那贼胆啊!再说,咱是什么人,咱是小镇上的人!说话做事那都关系到小镇的形像,你懂吗?”
老板娘无言以对。
作者:周君祥 山东蒙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