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会展赛事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招商引资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崮乡人物 
东夷文化溯源工程助推者—丁再献
 

    从山东省文化厅获悉,山东拟定实施“东夷文化溯源工程”。在马年春节之际,记者对著名东夷文化学者、东夷文化源头论的提出人、《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的作者丁再献进行了专访。

    一、关于东夷文化的形成

    新浪山东:首先,请问丁先生什么是东夷文化

    丁再献:东夷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东夷人一万年前后所创造的系列文化。“夷”字在距今4500年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骨刻文字中已有发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夷”字经常出现。夏代正式称“夷”之名,与“华”、“夏”并称,目的是为了进行华、夏之辨。到了《礼记》曲礼下,“夷”才开始有“东方之人”之意。《王制》篇说:“东方曰夷”,东汉许慎《说文》中说:“夷,东方之人也。”更加明确了这种说法。夏商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山西、陕西的黄河中游地区,“东夷”既然在这个统治中心之外的东边,那么东夷就只能是以今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了。郭沫若等众多著名考古学家论定,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区是山东半岛。

    新浪山东:请问,东夷文化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丁再献: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发现:东夷文化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万年前旧石器时期为萌芽阶段,新石器时期开始进入初创阶段,大汶口文化时期正式形成,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文化已经到达成熟阶段。具体说从新石器时期经历了距今8500~7500年的(章丘)西河文化、8200~7500年的(临淄)后李文化,7300~6300年的(滕州)北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个时期应当是东夷文化的初创阶段;6500~4500年的(泰安)大汶口文化时期应是正式形成阶段;4500~3500年的(章丘)龙山文化、3900~3600年的(平度)岳石文化时期应是东夷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成熟阶段。

大量考古文化证明,东夷文化中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尤其是以炎黄蚩为代表的5000年前东夷人创造的文明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东夷文化研究证明,东夷先民的居住地也就是黄帝、蚩尤等人文始祖的故乡。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即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进入礼制时代;从大量出土文物看,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有“六书”之首的象形字出现;从墓葬中木制棺椁的出现亦即大型木材加工来看,当时的金属工具也已经开始使用;在大汶口文化中后期至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出现,同时也有指事和会意字以及少量形声字的产生,这就是东夷民族创造的距今4600~3300年、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的骨刻文字,东夷骨刻文成为后来华夏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这些已经基本符合雅斯贝尔斯文明社会定义的几个“硬件”。雅斯贝尔斯对文明定义的几个主要特征为: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的出现等。

    新浪山东:东夷民族率先进入文明期的表现大体有哪些

    丁再献:这个问题,我的家兄丁再斌(古汉语文学研究专家、东夷文化学者)已有论证:五千年前,东夷的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工”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当时已经能够加工出许多精美的玉器和其他材质的工艺品、礼器。从大汶口文化时期工匠们的随葬品来看,几乎所有工匠的墓穴中都有手工业生产工具和农具同时随葬的现象。这一事实证明,从黄帝时代以前,“农民工”在东夷就已经流行:他们既是工人,又是农民,农闲时做工,农忙时又忙于农活。这种“农民工”现象一直持续了五千余年之久,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占中国工人总数的50%以上,成为工人队伍的主力军。这是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特有的文明现象。如果把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称作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话,那么这种亚细亚生产方式从大汶口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农民工也始终伴随着这种生产方式,一直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果以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化来界定东夷的社会形态,则必将把东夷的五千年文明史砍掉一半,这显然是不公正的,因为五千余年以来,东夷的这一生产方式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不管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管城头的“大王旗”如何变换,这种生产方式却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如果不承认这种生产方式就是文明,那就等于把整个五千年文明历史全部否定了,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五千年前农民工的存在,又确确实实证明了当时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于是商品的交换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只不过这种交换不同于古希腊奴隶社会的掠夺与压榨混合的野蛮交换,它是东方特有的以“抱布贸丝”为主要形式的文明交换。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多数家庭的女主人几乎都有纺锤随葬,说明当时的社会分工在家庭中已经十分普遍。这种家庭内部的分工形式,也就决定了东方所固有的商品的交换形式。这样的分工形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时得到进一步发挥,延安的军民几乎全部参与了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的劳动。但是即使军队的参与也是没有改变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从这一生产和交换的形式来看,五千年文明是一条源远流长从未间断的长河,是不应该随意斩断的。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1017629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