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刚
今天,我想说一说石门。
我要说的石门是个小地方,在岱崮镇的东北角。这是个蒙阴、沂源、沂水三县交界的地方。从云台官庄往上,经石门峪村,一直到这条深峪的尽头,两山之间有一条高高的山崖把东山西山连成一体,中间略微低洼处有一门状开口,大约五六米宽,二十几米高,就是所谓石门。令人称奇的是开口两边崖壁上还有两个酷肖窗子的洼槽,东西对称,真可谓鬼斧神功。石门山崖之上峪沟两侧散布着一二十户人家,这就是石门村(小自然村,属东上峪行政村)。我的姥娘家(我们这里对姥姥的称呼)即是在此。
我对石门的最初认知,主要源自姥娘。小时候,有记不清的日子在姥娘家度过,而这会让姥娘因拿不出好吃的东西招待我而难过。那时姥娘家日子过得艰难,穷苦程度让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记得姥娘经常会叹口气说:“哪天石门开了我们就有好日子过了,我就有好东西给我的小外甥吃了!”我便会缠着姥娘追问:“石门里面都有啥好东西?真的会开门吗?”姥娘这时就会再给我讲一遍故事。传说很早的时候(姥娘讲故事当然不会考证出处来源,只会讲个大概),有一个神仙经过此地,见此地崖高峪深,山泉清冽,树木葱翠,古朴幽静,便住了下来。住下来之后便发现,这儿的几户百姓虽然民风淳朴、忠厚善良、吃苦耐劳,但因为自然条件闭塞落后,地薄粮少,还时常受到土匪和野兽的袭扰,日子过得异常困苦艰难。神仙看了可怜,就给他们修设了一处秘境,据说里面田肥水美,村舍道路、店铺作坊等一应俱全,神仙把他们安顿在里面过日子。为防外来袭扰,神仙就在外面设了石门并留下开门秘语:要想此门开,十儿一齐来。除此之外无人能开。至于何时可以再从里面出来,神仙交代说等太平盛世就让他驾乘的凤凰前来鸣叫开门。把石门关闭之后神仙才想起,忘了给里面的人置造磨粮食的石磨,就在石门西侧山崖下一平坦处修造了一盘石磨(人们称之神仙磨)。过了些日子,神仙就驾乘凤凰云游去了。传说只有在月朗风清的深夜,里面的人才会出来推磨舂粮,甚至还有人传说有个叫宝生的老汉曾在磨道里拾到过几粒黄豆,结果拿回家一看,全是金豆子。后来宝生就领了全家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前去推门,推到半开的时候,女婿贪财忙着弯腰捡拾地上的豆子,宝生老汉心急之下喊漏了嘴:他姐夫,加把劲!结果石门又轰的一声关上了。后来女婿被神仙罚去对面河西侧的崮上看守石门,时间久了就化作了石人,这就是蝎子崮和水泉崮中间的石人崮。宝生老汉也悔愧不已,举家迁走,不知去向。
令我不解的是,近年来岱崮开发崮乡地貌旅游,不知啥人竟然把岱崮镇西北方向拨锤子崮北邻的挂星橛子改称石人崮,并且把石门的传说也移植了过去,真是急功近利到了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的地步。更何况挂星橛子自身也是山高崮险,景色别致,也有优美的传说呢!看来本地旅游开发还缺少整体的高视界的规划定位。
听了姥娘讲的故事,我于是常常约了玩伴去石门口,探寻开门的种种可能性。更多的时候则是上上下下爬过几番之后,坐在石门口上方的崖石上,想像洞内满是金银宝物的富庶景象,继而想像如果自己有幸进去之后生活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我们也经常会抬头看天,渴望突然间就有一只凤凰飞翔前来,对了石门鸣叫。我们也会手搭在前额,向着远方眺望,揣测凤凰会不会从遥远的山的后面飞来,但我们每次看到的都是苍苍茫茫的近崮和远山。无论空中还是远山,最终都没有凤凰飞来。 我们也不知多少次的沿着山崖之下狭仄的小路,去石门西侧去看那神仙磨。每次看过之后,我们便更加坚信了这故事的真实,更加相信神仙确实来过:石磨太像了。三根石柱支撑起了一轮平坦的磨台,磨台上还有磨嘴;圆圆的上下两层磨盘,上有一圆孔,那就是磨眼了;更神奇的是磨盘一侧还有一根长的石条,天然的推磨用的手棍。我们每次来到石磨旁的时候,都会围着石磨细心寻找,看有没有洞内人遗漏下来的几粒豆子,然而每次也都没有找到。有那么几次满月的夜晚,我们甚至任了性子,非要在此等到洞内有人前来推磨才行,最终是每次还没等到,我们就睡着了,被早就无奈的大人们背回去。后来我们还跑到更远的石门东山上,沿着山顶向南,去山峰最高处的龙泉观遗迹去探奇。听姥娘讲,很早的时候这个道观就有了,曾经香火旺盛。至于早到啥时候,没文化的姥娘也说不清,只知道更老一辈曾经讲过:先有龙泉观,后有沂水县。石门村解放前隶属沂水县,现在的石门东山是沂水蒙阴两县的界线,从石门东山过去就是沂水龙湾,现在属高庄镇。我们那时更感兴趣的是,传说龙泉观山底下有古人的一个藏宝洞,里面满是金银珠宝。又听大人们讲,六十年代建设小三线深挖洞广积粮时,山那边龙湾的机修厂(省直属国营企业,全称国营山东机械修理厂)曾在山下打山洞,打到一半的时候,出现了灵异现象,技术人员的设备还总是莫名其妙的失灵,后来就停工了。这更增加了龙泉观的神秘感,也更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但我们去后,除了看到道观的一些残垣断壁和地基之外,啥宝物也没找到。当然以上传说也就无法验证。今天看来,这些传说也许是人们为了配合石门的传说而生发的故事。历史上确有龙泉观这倒是真的。
虽然最终我们也没能捡到豆子,也没有盼到凤凰落下来鸣叫,当然也就没能看到石门打开,但我们在石门一带还是很有收获的。夏天,地堰边,山坡上,我们会摘到车梨子,托盘果,会捉到蹬倒山蚂蚱和山山牛。尤其是蹬倒山蚂蚱和山山牛,拿回去姥娘用刀剁碎放点辣椒一炒,甭提多香了。秋天,我们会攀爬着去摘崖壁上的酸枣,红红的,酸甜可口;也会到软枣树下去捡拾熟落的软枣,黑黑的,软软的,有些粘甜;我们还会爬上柿树,爬到很高的树枝上,去摘烘柿,红彤彤的,喝一口,稀稀的,甜甜的。等到霜降前后,把成熟的柿子经过旋皮、晾晒、手捏等工序,加工成柿饼, 更是一种难得的山中珍品。我们也会站在石门上边的山崖上,放开眼力向峪底望去,幽深的山谷内一片蓊郁苍翠,从山崖落下去的溪流哗然作响,远处牧羊人的鞭子发出响亮的哨音在谷内回响。等到傍晚的时候,山谷下方的石门峪村几十户人家便会陆续升起炊烟,在那个食物贫乏的时代,这炊烟会引发我们对晚饭的丰富想象,虽然事实上崖下崖上两个小村子的生活状况高度的一致,都没啥好东西可吃。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