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杰
岱崮地貌崮群中,“沂蒙七十二崮”无疑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部分。关于七十二崮具体是哪些崮,说法不一。最早详细列出清单的,是1985年《临沂风物志》中《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一篇短文,所开列名单中,涵盖范围太小,且入选崮目明显不合理,有点硬凑的嫌疑,该文自己也承认:“择其要者,凑成七十二。”后来又列出详细名单的是2003年沂水人李立刚的《沂蒙崮》和2007年黄忠、韩忠勤两位沂水人主编的《沂蒙大观》。根据这些年来对崮的宣传和开发现状,结合对部分崮的实地考察,我也筛选出自己的七十二崮。我筛选出的七十二崮中,和《临沂风物志》相同的仅33个,和《沂蒙大观》相同的有60个,和《沂蒙崮》相同的最多,有66个。也就是说,个人意见,和李立刚先生的基本相同。
临朐也多崮,目前我知道名字的就有近60个。后三份沂蒙七十二崮名单中,临朐境内同时入选的有7个,分别是太平崮、禅堂崮、冕崮、聚粮崮和沂山五崮中的歪头崮、狮子崮、扁崮,占了名单总数的将近十分之一。已经登顶的临朐24崮中,包含七十二崮中的6崮。没有登顶的被誉为“骈南胜景”的禅堂崮,怎能不去!

禅堂崮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城南直线距离27公里、寺头镇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处,海拔521米。最早记载“禅堂崮”之名的为迄今尚存的崮顶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所立《创建泰山行宫记碑》:“古骈南五十里许有禅堂崮,高万丈,上薄青云,侵碧汉。其内珍珠泉、仙人洞,景物随地涌奇,不能枚举。既称禅堂,必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诚吾朐之大观也……”最早记载“禅堂崮”之名的志书是明代进士、临朐人傅国撰著、明崇祯年间成书的《昌国艅艎》:“禅堂崮,三一山之东南三十里为禅堂崮。南三里为单崮。两崮皆崖石壁绝,可避兵。然单崮虽峭绝,上无泉水;禅堂崮峭绝不能如单崮,然崖半有泉,可足数人之用,为差胜耳。”以后历代地方志书均有记载。
禅堂崮山势盘卧如龙,因而古称“盘龙山”。禅堂崮东西横亘,覆压数里,东段为巨豁所劈,断为东西两峰,西大东小,皆俊俏挺拔,顶平如削,具备典型的岱崮地貌特征,故称“崮”。北魏末年到北齐时期(525年—577年),崮顶曾有佛教僧徒打坐修行之所,遂得“禅堂”之名。有人说因其东麓有一巨石如蟾而名“蟾螳崮”,后人又演称为“禅堂崮”。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很少有人在东麓见过形如“蟾蜍”的巨石,再说将“蟾蜍”和“螳螂”拼凑成“蟾螳”一词,也属不伦不类,正如张铭璇在《临朐名胜志》(2004)中所驳:“所谓‘蟾螳’之说,乃是借音附会,‘蟾蜍’‘螳螂’皆为单纯词,二词组合,当属何意?”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说:“说汉语的人特别喜欢谐音法。在谐音的基础上又逐步地形成了谐音文化。”我认为“蟾螳崮”一名应来自“禅堂崮”的谐音。因其上有泉,还有“九泉崮”之称。
2025年3月15日中午先去的双崮子,下午2点多,从双崮子下来后,就朝北面3公里处的禅堂崮出发了。

直接导航“禅堂崮”,至焦家庄村西北十字路口处,有巨石垒砌的“禅堂胜景”景观石山,回首北望,则见“穹隆秀美,突崒非常”的禅堂崮映入眼帘。急忙上车沿水泥路东北行,拐了几个陡弯,走了一段土路,将车停在了台阶尽头的一处三角形平台上面。平台两侧各建凉亭一座,中间建有一个四面梯形状巨大基座,据说前几年基座上面有老子塑像,基座四面皆有字,其中正面镌“道法自然”四个金色大字,不知何故,塑像不见,四面刻字也已遮蔽。平台就是一个小型停车场,上面已停有六七辆小车。
沿崮前坡山路走到中段,路有分岔,新近整修的一条宽路通向崮西侧,旧有的一条窄路绕向崮东侧。略一停顿,我决定试试能不能从崮东侧登顶,从崮西侧下来。从崮前转到东侧后,路明显宽了许多,可能近来走的人少了,林灌疯长,几乎把路遮住了。沿崖底小道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行,路上荆棘丛生,把那条越走越窄的小道挡得更加严实了。
一路左侧悬崖高耸,凌势逼人,不见登崮之处,只能沿崖底直走,直到东西两峰之间人称“黑风口”的巨大豁口处。只见巨大豁口势如刀劈,两侧崖壁对立如仞。据说每逢雨季,此处狂风骤雨,声如马鸣,威胁下游民众安全,后经高僧指点,在隘口正中位置修建了一座二郎神庙镇之。

往东进入山门内,一条仄道,左侧是高耸的危崖,右边是高出路面1米的围墙。经过一块残碑,便是有名的孝女洞了。额题“孝感动天”四字,内有孝女彩塑。孝女洞石造像及石刻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景点文物保护牌简介:“造像位于禅堂崮东峰南侧的石壁悬崖之上,仅一窟。窟前为龛棚,龛顶‘人’字形结构,分外龛和内窟两部分。外龛通高210厘米,宽303厘米。内窟门洞高120厘米,宽97厘米。内窟石室高137厘米,东西长117厘米,南北宽115厘米,浅覆斗形顶,顶上浮雕仰莲。在窟口门楣上方雕一组飞天化佛,两飞天拆腰曳长裙,呈倒托状托一菩萨像。窟口两侧为两尊护法立像,立像残掉,仅存石壁上的轮廓,门左侧护法像轮廓高98厘米,右侧高97厘米。内窟石室为帐幔造型。年代为唐代。1991年临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孝女洞,据《民国临朐续志》记载:“孝女洞在禅堂崮绝壁上,相传孝女焦氏,焦家庄人,侍母至孝,母有心疾,思燎麦穗食之,时严冬不可得,孝女痛哭,田中麦忽出穗,孝女撷归以进,母疾顿愈。母殁,即隐此洞坐化其中,遗骸不腐,群以为得道尸解云。”后人供焦女坐像于龛中,人称焦女洞,亦称孝女洞、仙姑洞。综合《临朐名胜志》(张铭璇,2004)、《临朐白龙寺遗址发掘报告》(2015)、《临朐禅堂崮新考》(瞿忠利,2022)及景点文物保护牌简介文字等结论分析,该石窟系人工打造,约凿于唐代,至元明时期始出现“焦花孝女”传说,清康熙至光绪年间,焦女入祠石窟,才出现“孝女洞”等称。前文提到因该崮曾有佛教僧徒打坐修行之所,遂得“禅堂”之名。禅堂崮之“禅堂”,可能是指建在崮顶的禅堂,也可能是指凿在悬崖上的石窟(孝女洞)。

“悬崖对起碧峰双”,禅堂崮双峰对峙,高耸碧霄。尤其东峰,四周陡绝,无路可登,唯东南侧,古人斧凿一径,下半砌石为阶,上半凿岩成梯,可攀援而上。石梯尽头为东向山门,石砌券顶,高约2米,宽约1.5米,门洞尽头又有7级石阶,拾级而上,即至极顶,豁然开朗。回首再看门洞,才发现其上本有阁楼,阁楼已毁,仅存数块基石而已。门洞北侧墙内嵌一古碑,细看方知为《明万历四十八年立白衣观音阁题名记碑》,《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2011)解释说为“明万历四十八年,禅堂崮附近居民善信曾重修白衣观音阁”,但碑文中却不见“重修”字样,不知判断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为重修有何依据。这座距今至少有400多年历史的观音阁早已不存,门洞上方的阁楼,很可能就是观音阁旧址。
东崮顶部坦然如台,中部宽、两端窄,东西长约70米,南北最宽处近20米,最窄处不足3米,俯瞰略呈三角形,又似纺锤形。台上散植松柏近百株,林荫间掩映着一大一小两座庙宇,小的名王灵官殿,位于东端门洞西北三四米处,内祀道教的镇山神将王灵官。大的为碧霞祠,位于崮顶中部北侧,内祀碧霞元君。别看庙貌简陋,该处却曾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泰山行宫旧址。据崮顶《明万历三十四年禅堂崮创建泰山行宫记碑》《明万历新建禅堂崮泰山行宫记摩崖》等碑记,可知泰山行宫至迟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同时还建有王元帅殿、十帝闫君府等庙殿。后来至少于明崇祯、清道光、清同治时期均有重修,再后来毁于何年无考,20世纪末乡民于原址新建碧霞祠,简如民舍。

东崮顶面积不大,遗迹却不少。除庙宇古碑外,平地磐石之上,还凿有水池、石臼、棋盘、旗杆窝等,其中水池状如碾盘,直径2.5米,深约2米,应为旧时山居者集蓄雨水之处。尤其令我倍感惊奇的是崮顶绝壁顶端顽强生长的古松,径逾碗粗,根扎崖边石隙中,仰身向外,虬枝四展,倔强而悲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虽是颂竹名句,赞颂此松,又有何不可呢!
在东峰徘徊许久,下崮返回至豁口二郎庙处,紧贴西峰南侧悬崖根下小路,翻上崮顶,直达玉皇庙。除此之外,四面悬崖的禅堂崮西峰西坡稍缓处亦有险径可登顶。西峰顶部宽敞,缓平而不失险奇,崮顶大约从北朝时期即建有禅堂,唐代时凿有石窟,明代万历年间建有玉皇庙,后经多次重修,先为佛教,后改道教,延祀至今。
西汉晚期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开始在中国内地传播。佛教传入山东不迟于东汉(25年—220年)。北朝时期(439年—581年),佛教寺庙几乎遍及今山东全境,且当时佛教已深入和普及到民间。据考证,北魏时期(386年—534),地处禅堂崮南麓深山峡谷中的时家庄村建了一座白龙寺,规模不大,但建制规整,造像众多,艺术水准极高。因白龙寺规模较小,僧人就在寺北2公里处、崮高林幽的盘龙山修建“禅堂”用以精修(禅堂崮古称“盘龙山”,不知与白龙寺有无关系)。隋唐是我国石窟寺开凿和石窟寺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山东的石窟摩崖雕刻集中区域就包括青州南部(包括沂蒙)山区,估计禅堂崮东峰悬崖上的石窟约开凿于盛唐(713—755)或中唐(756—824)时期。后来发生唐武宗“会昌灭佛”活动(840年—846年),波及齐鲁地区,白龙寺也不例外,佛像被毁坏,寺院被拆除,僧人无奈离寺他去。之后这里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进行与佛教相关的活动。一百多年后,宋代(960年—1276年)时有人开始在遗址上开办道场,把造像残块清理后埋藏在遗址院墙基槽内。估计这一时期,也没有僧人再去禅堂崮静修了。

佛教式微的同时,道教得势,遂藉禅堂崮禅堂庙宇,改建道教精舍,内祀玉皇大帝。崮顶道教古建,其初建先后顺序依次为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或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的玉皇庙、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泰山行宫、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白衣观音阁、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千佛阁,还有王灵官殿、十帝闫君府等。清及民国代有重修。据我见到的崮顶乾元观内《禅堂崮玉皇庙》介绍文字所说,禅堂崮道教的兴盛曾与明朝中叶(1487年—1620年)青州府临朐县的一个道士司玄乐(因“玄”与“元”互通,又称“司元乐”)密切相关。司玄乐出生在孝慈乡玉泉社纪家庄村(今寺头镇道士庄),他天资聪颖,自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青年时期参加科举中进士。后成全真教龙门派第四代真人,带两名师弟来到了禅堂崮修行,创立全真教龙门太上派。其特点是该派什么都信,不管走什么路子,只要能修炼得道就行,故其门徒不称道士,均有家室,与俗人无异。在司玄乐导引下,全真道教走出深山老林,走入千家万户,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百姓自发捐资出力,历尽艰苦,于禅堂西崮之巅修建玉皇庙。为了民间传教方便,司玄乐还通过群众的捐助,在纪家庄村建了一座三教殿。后来该村道士的名气越来越大,纪姓又已消失,所以人们干脆就把纪家庄改称道士庄了。有人考证司玄乐曾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任禅堂崮乾元观主持。

禅堂崮东顶水池西侧今存的《明衡府重修残碑》,记载了明崇祯六年(1633年)以后明衡王府的一次大规模重修,“用力修理将近一年有余”。从碑文及落款题名可看出,这次对禅堂崮的重修,系由青州衡王府主持,共有一位来自北京钦天监的钦差、八位来自衡王府的成员,以及举人、生员、领袖善人等若干人员共同参与。衡王就藩青州后,虽喜佛尊经,曾对废弃寺院大兴修建,迎来佛教的短暂“复兴”,但这次重修发生于禅堂崮一带道教兴盛,崮顶泰山行宫、观音阁、千佛阁等道教建筑始建不久,衡王府主持的这次历时一年多的重修,到底修建的是佛教建筑,还是道教建筑?也许正如瞿忠利在《临朐禅堂崮新考》一文中所考证:“司玄乐宗师开创的更加开放包容的龙门太上派,让全真教在禅堂崮地区走进寻常百姓家,引起了明朝官府的高度重视。恰逢引风气之先的青州衡王府十分支持全真教的发展,临朐知县顺势而为,举全县之力与衡王府一起在禅堂崮大兴土木。一时间两崮之上亭台楼阁蔚为壮观,引来无数迁客骚人驻足流连,镌石为记。”
清咸丰末年,朐境天灾连年不绝,民不聊生,加之匪盗四起,屠杀焚掠,临朐人民深受其害。《民国临朐续志》记载:“咸丰年间,捻匪掠境,朐遵谕办,乡民各结木寨自保。”据禅堂崮顶《民国十七年重修玉皇庙记碑》记载:“丙寅(1926年)冬,匪氛偪人,一夕数警,公乃集崮下庄众修寨其上。”可惜禅堂崮新修山寨很快被土匪占据。1943年,伪国民政府吴化文部队驻守崮顶,强抢豪夺,无恶不作。八路军某连奉命攻打,一举歼灭崮顶顽敌。《民国临朐续志》又载:禅堂崮“松柏多株,郁秀苍古。嗣以办学筹款刬伐殆尽。今村人于其上设小学一处。”禅堂崮残存的古建筑,历经修寨、办学、匪患、战事和“十年动乱”时期“破四旧”等历史事件,毁圮殆尽。

今崮顶中央仍存千佛阁底部门洞,进深6米,高约3米,宽约2米,券顶两侧为三石砌成。千佛阁遗址北侧为新修玉皇庙,未题庙名,门内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院内两侧分别为财神殿、文昌殿,北侧为主建筑玉皇殿。在庙内见到孙道长正率几个弟子为香客做法事,和一位游客攀谈得知,原来在山腰见到的几辆车子,不是来游玩的,而是来做法事的香客,他是陪朋友来做法事的。他还告诉我,法事种类很多,升官、发财、求学、超度等,这里都可以做,价格不等。旧志说崮上有泉,因天色不早,就没有去找,传说中的万人坑也未见。玉皇庙去往西南端的景观亭途中有一口遮盖的深井和一口敞口的浅井,均有清水。
在孝女洞附近及崮顶发现古碑多块,有的立于碑座之上,有的嵌于墙内,更多的则断为残块,扑卧径侧或散于草丛中。《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2011)一书收录禅堂崮碑刻15块,“未收碑刻目录”中有5块,共计20块,除沂山外,禅堂崮收录数量最多。经查阅,发现有3块没有收录。一块在孝女洞附近,仰卧地面,残存碑文有“上出重霄……是为东巅陡崖峭壁……但世远而年湮”等字,立碑时间不详;另两块在玉皇庙内西侧,均为《万历四十一年新建玉皇大殿题名记碑》,两块碑文基本相同,为“山东青州府临朐县南古有禅堂崮,新建玉皇大殿一所,近居乡民各发虔诚,共修殿宇”等语。
行至景观亭时,已近下午5点。今天一直有风,这时天忽变,风力大了,不一会开始落雨点,今天穿的衣服有点单,就一路小跑下坡,刚坐进车内,雨点就密了。小雨中,开车返程了。《民国临朐续志》曾载:“崮南麓产石,黑青色,层叠玲珑可爱,质细润,中砚材,俗呼为蟹青石。”从南麓登崮时一路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石头,只是返途中路经崮北面的枣行、于家庄、谭家庄等村时,发现村中有很多从事园林绿化工程生意的,一路悬挂“园林工程”字样的广告牌随处可见。
游览完禅堂崮,总体感觉是自然景观优美,人文底蕴丰富,具备典型的崮貌特征,可称骈南胜景,名列“沂蒙七十二崮”,可谓名副其实。
2025年3月25日
本文参考资料:
《昌国艅艎》,(明)傅国
《康熙临朐县志》
《光绪临朐县志》
《光绪临朐县乡土志》
《民国临朐续志》
《齐鲁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王恩田,1998
《临朐县志(1988-2000)》,2004
《临朐名胜志》,张铭璇,2004
《齐鲁文化通史③秦汉卷》,孟祥才、王克奇,2004
《齐鲁文化通史⑤隋唐五代卷》,杨荫楼、王洪军,2004
《齐鲁文化通史⑦明清卷》,朱亚飞、石玲、陈冬生,2004
《齐鲁文化通史⑧近现代卷》,魏建、唐志勇、李伟,2004
《沂蒙大观》,黄忠、韩忠勤,2007
《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赵卫东、宫德杰,2011
《临朐白龙寺遗址发掘报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5
《著名的一崮双峰景观—寺头风光之禅堂崮》,寺头党政办,2016
《临朐禅堂崮〈明衡府重修残碑>》,叶染冷,2019
《禅堂大小二崮》,李存修,2022
《临朐禅堂崮新考》,瞿忠利,2022
《禅寺、蟾蜍和婵娟》,宗守云,《咬文嚼字》2025第1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