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杰
山东蒙阴县岱崮地貌的核心区域内,有座崮外形酷似一个大油篓,因而得名油篓崮。油篓崮以东8公里处,有座又高又陡的崮,外形像个小油篓,人称小油篓崮,因山顶部崮体不大,当地村民又称小油篓崮为“小崮”。
两崮均由上、下两层岩体构成,上小下大,属于多层叠罗崮。油篓崮海拔658米,三面峭壁光滑,只有南面一石缝勉强可攀,崮顶人迹罕至,林木茂盛,没有任何人文迹象,保持着原始的生态风貌。而海拔509米的小油篓崮,南北两侧稍缓,均可登顶,上下两层均有三角形寨墙,崮顶植被稀疏,有保存较好的古寨文化遗迹。
如今介绍油篓崮的文字较多,1983年《蒙阴县地名志》、1992年《蒙阴县志》对油篓崮均有介绍,而介绍小油篓崮的资料较少,1992年《蒙阴县志》记载蒙阴县境内主要山崮106座,此崮未载。只有张永伟、吕晓亮主编《地貌新宠-崮》一书对小油篓崮作为岱崮镇境内重要的崮进行了详细介绍:“小油篓崮,位于岱崮镇政府驻地坡里东南6.6公里处,崮顶高点海拔508.8米。位于蒙阴县与沂水县的分界线上,也在梓河与其左岸一级支流的分水岭上。该崮由上、下两层灰岩构成,每层灰岩崮体的边缘上都有不连续的石头垒砌的寨墙。下层灰岩崮体近圆角长方形,灰岩崮体厚度为15-18米,崮体长度82米,宽度58米,周长231米,面积为4733平方米。上层灰岩崮体厚度为4-5米,长22米,宽15米,周长68米,北宽南窄,可见石质墙基,是三间大石屋的遗址,面积约333平方米。在远处观望,该崮上小下大,酷似油篓,但矮于板崮西北之油篓崮,故在之前冠之为小,称作小油篓崮。崮下山体,上部植被稀少,岩体裸露;下部大部分为梯田和蜜桃林。”
小油篓崮位于蒙阴县城东北,通过网络地图测距,距县城直线距离66里。据清康熙《蒙阴县志》记载小油篓崮附近几座山崮的位置如下(清宣统《蒙阴县志》记载基本相同):云云山(今称司马寨)“在城东北三十里”,今距县城直线距离25里;长山(今称卧龙崮)“去城东北五十五里”,今直线距离65里;中山(今中山寺)“在城东北五十五里”,今直线距离42里;沧福山(今称长福山,又称藏虎山、藏福山)“在城东北六十里”,今直线距离52里。从上述记载可看出,古志所载位置和直线测距误差基本在5-15里之间,康熙志又载:风门山“在城东北五十五里”,长平山“在城东北六十里”,贡壁山“在城东北七十里,一名珍珠山”。以上三山未查到资料,不知所指,但从距离上分析,小油篓崮位于县城东北66里,不是上面三山其中的一座,就是在这三山附近。
为了一探小油篓崮的实际情况,2024年8月25日上午,我和同学老田来到了小油篓崮西麓的上石门峪村。崮下山腰有座光崖,上有岩壑似门,村民称其为石门崖,村处石门崖的峪中,故得此名。按照热心村民的指点,我开着车一直到了崮北侧的山鞍处。村东的水泥路一路上坡,且曲折成“M”状,我感觉像是一路在仰躺着开车,遇到近似90°急拐弯,我俩既紧张又兴奋,凭着自己过硬的驾驶技术,顺利到了接近山顶的水泥路尽头。
站在山鞍处,南面崮顶的寨墙清晰可见。小油篓崮由上、下两层灰岩构成,两层崖壁上方均有寨墙。上行不多时,来到下层北侧寨墙的寨门下。寨门由大石块砌成,宽2.1米,残高3米。攀上寨门,沿西侧寨墙走到南头,发现寨墙全段为复墙,墙厚均约1.6米,高3-5米。上层寨墙内有三间大石屋遗迹,屋墙亦为双层复墙,外墙宽0.7米,残墙最高2.8米,内墙宽0.8米,残墙最高1米。从整体布局和坚固墙体看,当时山寨的防御能力是比较强的。通过无人机拍摄的俯瞰照片,可看到两层寨墙北宽南窄,均呈明显的三角形,这和沂水县夏蔚镇双墙崮的山寨外形极其相似。古寨建于何时?何人因何而建?不得而知。山寨整体像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果核,又像是一艘巨型舰艇,航行在时光岁月里。
小油篓崮山腰光崖下有一眼老泉,自崖缝中喷涌而出,跌落进一个像猪拱成的泉池里,这眼老泉遂得“猪拱泉”之名,该泉极旺,枯水季节流量不减,供全村人畜用水及土地灌溉,流传有“猪拱泉的传说”。又传说此为龙王三女之子霸王出生地,故曰龙泉,龙女在龙泉生下霸王后,霸王被一只老虎叼到一山旺中奶大成人,故附近有村名叼虎万,后演变为调虎万。
小油篓崮之外,北面的仓囤顶、南面的小东山也具备崮貌特征。从北面的柴崮、双泉山、蝙蝠崮(高崖)至小油篓崮,往南的小东山、马鞍山、坯子顶、莲花崮(九顶莲花山),这七八座山崮连绵成一线,由北至南形成一道长长的分水岭,也成为蒙阴县与沂源、沂水两县的分界线。
2024年10月19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