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岱崮镇东南七里许,有个小山村,叫石门峪村。村东侧有座崮,又高又陡峭,像个小油篓,叫小油篓崮。崮下山腰有座光崖,俗称东光崖。因光崖上有道岩壑,极似人工开凿的石门,叫石门崖,这村也因此得名。在东光崖半腰里,有一眼老泉,自崖缝中喷涌而出,跌落进一座像猪拱成的泉池,这眼老泉就叫猪拱泉。该泉极旺,枯水季节流量不减,供全村二百三十户的人畜用水及土地灌溉。
听老人说,这东光崖上原本没有泉。在明朝洪武年间,山东因屡遭战乱、旱蝗、瘟疫而人烟稀少,明太祖便下诏自山西向山东移民。第一批移民中,有对夫妇被遣送到蒙阴县岱崮地界的石门峪安家落户。丈夫姓张,叫张实,妻子姓朱,叫朱氏。那时,石门峪村山秃地僻,满目荒凉,只有前朝的几处残墙断壁,没有一户住家。张实安家后,和妻子早出晚归,辛勤开荒种地。但石门峪山高坡陡,岩层裸露,没有一眼山泉,即使下点雨,也是水过山皮干,存不住一点水,这山峪真是太旱了。两口子没办法,跑五六里山路,到山下的梓河里去担水。没有水,庄稼得不到灌溉,自然也没有好收成,小日子穷的叮当响。后来,从山西被遣送来的移民谁也不愿到石门峪落户,张实呢,也几次想离开这鬼地方,但终因缺少财力而没能力离开。第二年,小两口有了个男孩,张家有了根,就起名叫铁根。
一晃就是六年功夫。这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张实呆在家里没事,就攀上石门崖,到崮顶上砍柴。砍着砍着,一种“吭哧吭哧”的声音传来,张实仔细听了听,那声音来自“母猪石”。母猪石,顾名思义,是一块样子似母猪的大石头,坐落在崮顶的前旺里。张实走近一看,母猪石肚皮底下,竟然蜷缩着三只小猪崽,已冻得奄奄一息,就立马将猪崽揣在怀里,赶紧下了崮。回到家,张实跟妻子一说,妻子就生着火,两口子抱着小猪在炉子边烤。烤着烤着,三头小猪都缓过气来了。两口子又烧了热汤,给小猪灌下去,三个小猪都被救活了。朱氏怕小猪冻着,又在锅灶旮旯里搭了个草窝,让小猪上宿。
数月后,三头小猪都上了膘,长得圆滚滚的,甚是可爱。铁根已经七岁了,就当了放猪娃。阳春三月,万物苏醒,山上的野菜又鲜又嫩,铁根就天天撵着三头小猪上山。也就从这时开始,一连数月没下雨,野草干了,野菜枯了,禾苗焦了,地裂了缝,连石头都晒得冒烟,甚至连空气也能点着火。张实不得不每天跑十几里路去排号担水吃,真是滴水贵如油,一勺子水,先淘米,在洗菜,在洗脸,洗过脸后才轮到鸡狗鹅鸭。缺水,使张实一家人都变得无精打采,黑干憔瘦。那三头小猪呢,也似霜打的叶子——蔫了。这天,铁根又到山上放猪。山上已很难见到绿色,小猪呢,只能拱那些新鲜草根吃。快晌午了,太阳变得毒辣起来,像个火球烤着整个山谷。铁根撵着猪来到陡峭的东光崖下,想找个阴凉处躲躲太阳。东光崖根都是页岩层,三头小猪到这儿闻了闻,便用嘴使劲地拱这页岩层。铁根纳闷,仔细看了看,原来这些页岩层很潮湿,想必是这几头小猪寻找地下潮气来解渴呀,就坐在阴凉里打盹。铁根迷迷糊糊,却听见水声潺潺,以为是做梦,可是越听水声越真切,越听水声越清脆,就腾地跳了起来。再看时,这三头小猪已将页岩层拱出了一个大坑,坑里有个泉眼直往上冒水,泉水已溢满了坑,开始哗哗向外淌。三头小猪“呱唧呱唧”喝足了水,撑得肚子溜圆。铁根一蹦老高,边蹦边喊:“东光崖出冷泉了!东光崖出冷泉了!”张实呢,正蹲在枯死的庄稼地边发愁,听到铁根喊,没命的向东光崖根爬去。朱氏呢,听到喊声,也随后赶了上来。爬到光崖根,两口子看着汩汩喷涌的清泉,直喜了个热泪长流,双双趴在坑边喝了个够。因为这眼山泉是猪拱出来的,就得名猪拱泉。这消息一传开,蔡姓 也来落户,高姓也来落户,一年后,石门峪就成了个小山庄。
再说那三头猪,因为拱出了一眼老泉,被人们视为神猪,供养了起来。开始,那张家自个儿养,人吃啥,,它们吃啥。后来蔡家和高家来落户后,三家轮着供养。结果呢,这三头猪越吃越肥,越长越大。到了猪拱泉三周年纪念日这天,三家合伙搞了个仪式——在猪拱泉边扎了个彩棚,摆上香案,三拜九叩,以谢天遣神猪,猪拱成泉。举行完仪式,下山回到家,那三头猪却不见了。三家分头,找遍沟沟壑壑也没见踪影。最后,还是被铁根找着了。东光崖对面,也是一处山崮,那光崖也有数丈高,三头猪都变成了石猪,趴在西光崖根前,头都朝着猪拱泉。时至今日,这三头猪仍然趴在那里,那身子、那尾巴、那蹄子、那耳朵、那鼻子眼、那猪缸嘴……真似人工雕琢而成。那时候,人们猜测:这三头猪既然是神猪,肉身变成了石头,那自然就成了仙了。于是,石门峪村的人们,每逢过节,都到石猪前上香,希望神猪永远看护着那眼老泉,希望那眼老泉永远不会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