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差异是美,距离是美,奇特是美。
沂蒙山中的这七十二崮,地处大山的腹地,自然与外地就有了距离;凸立山顶,这就是差异;一个不一般的形状,这就为奇特。这三者具备了,就是一种真美、大美。
沂蒙山是由蒙山和沂山两山组成的,地处鲁西南。举世震惊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蒙山。彭丽媛的一曲“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把这座山唱进了千家万户。
在兖州下火车,住一宿。次日晨,赶乘大巴经曲阜、泗水、平邑和蒙阴四县、市,下午到达位于大山怀抱的岱崮镇。
《辞海》中对“崮”的解释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其实,你真正走入崮群,觉得这种解释前一句准确,后一句有点偏离实际。
在我的眼中,每座崮并不等于一座山,而是在山的顶部壁高25至50米的一顶“石帽”。这顶帽子挺拔险峻,峭壁悬崖。它们大小不一,风姿别样,或雄奇、或险峻、或巍然、或秀美,每“顶”皆有自己的形象。
生于山东沂南的著名诗人苗得雨,当年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重游孟良崮。他对崮是这样描述的:“沂蒙山所有的崮,几乎都是山上有山,上面平,四面是悬崖(当地叫光崖),崮之名也由此得来。”山东有位叫贾纳的小学生,他在作文“爬抱犊崮”中写道:“看,远处出现了抱犊崮壮美的躯体,像一顶巨大无比的草帽扣在山顶上。”大自然的魅力,造物主的神奇,让人感叹不止。
近看这些山顶上的崮,尽是刀劈斧削般直上直下的石壁,惟妙惟肖、难以理解地立于高山之巅。它们穿透历史,熬尽年华,与日月同在,陪伴过了一代又一代大地的子孙。而且,别看它们守望在大山深处,默默无语,但每崮都有着自己传奇生动的故事。
先说孟良崮。陈毅与粟裕所率领的华野部队,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强敌国民党74师,这一战争奇迹,让世界震惊。再说抱犊崮,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不动如山”。1939年9月,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挺进抱犊崮,创立了革命根据地,组建了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
在沂蒙山的崮群中,岱崮镇内占了30余个崮。特别是南北两个岱崮,如两位巨人,遥相呼应,比肩而立,给人一种大气、豪气和威严之感。1943年,300余名八路军指战员,占据崮顶,顽强地阻击日寇,成功地掩护了主力进入外线作战。敌人在崮下嗷嗷直叫,却没有办法上崮。当年陈毅元帅转战沂蒙时,面对随处可见的奇崮险隘,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贼进攻必败。”
站在卧龙崮下,环视四周的崮。著名的崮有南岱崮、北岱崮、卢崮、大崮、小崮、龙须崮、板崮、獐子崮、水泉崮、蝎子崮、安平崮、油篓崮、瓮崮、拨锤子崮、梭头崮、石人崮和对崮等。这里群崮林立,争耸天表,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宛如画屏。
无论喀斯特地貌还是丹霞地貌,如天女散花般散落于我国南方的大地上,接受了无数的赞美。可是沂蒙山中的七十二崮,却至今深藏在沂蒙山中,仍处于青春的、原始的状态。
自然资源是天赋的,但是,它们都能经过人类有序科学的开发,得到合理的利用。
沂蒙的崮群,是一个世界,是一个王国,是一种自然界中山地的绝版景致。它所隐藏和表现出的历史、文化、社会及沂蒙风情极其丰富多彩。
什么是美?差异是美,距离是美,奇特是美。沂蒙山中的这七十二崮,地处大山的腹地,自然与外地就有了距离;凸立山顶,这就是差异;一个不一般的形状,这就为奇特。这三者具备了,就是一种真美、大美。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沂蒙七十二崮,能走出自己的地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