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立忠
崮文化网讯 沂源县是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陈毅、罗荣桓、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曾在县城驻地南麻打过仗、负过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17万沂源人民养活了21万子弟兵;全县有2.3万人参军参战,2.9万人踊跃支前,有1800人壮烈牺牲,1300多人负伤致残,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贡献。沂蒙精神则是革命老区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在创造沂蒙精神的主体中,早已被世人所称道的沂蒙红嫂更是一群特殊的人物。由沂蒙红嫂展现出来的红嫂精神同样也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和象征性标志。红嫂精神是在战争中涌现出来许许多多优秀沂蒙妇女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的集中升华。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曾激动万分欣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然后不无感慨地说:“我深深感到红嫂是一个群体,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战争胜利,她们可以贡献一切。”
笔者曾在《寻崮访山沂源行》一书中说过,沂源县是个多崮的县份,也是红嫂式人物比较多的县份。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之际,笔者特将沂源婆媳仨红嫂的事迹宣传给大家,以飨读者。
李树兰,11岁就被送到沂源县董家河沟村(现大张庄镇管辖)当了童养媳。收养她的何家,也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真是苦瓜接在了苦藤上,结婚后没过一天好日子。在她的两个儿媳过门之后,生活中虽多了几分欣慰,也添了几分苦涩。
1938年春天,两个陌生人踏进了她的家门。后来她才知道这两人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王秀堂和马光斗。他俩讲得全是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李树兰的两个儿子着了迷似的。在母亲的鼓动下,两个儿子跟着王,马两人参加了区中队,打鬼子去了。李树兰送儿子们上路,泪水湿透了衣襟。从那后李树兰当上了村妇救会长。崮乡的她生来就是一副热心肠,拥军中的分发布料,收取军衣军鞋,她张罗。妇女识字学文化,要请先生,她安排。就连村里夫妻吵架闹绊子,她也管。整天掂着一双小脚不停地跑。回到家里,腿累腰酸脚也疼。老实巴交的大儿媳赵树兰上前给她捶背她不依。她说,庄户人家哪有这么娇气,以后慢慢会习惯的。说完后又乐呵呵地帮助两个儿媳烧水做饭。柴灶边,还与二儿媳妇郑树英一起,用烧火棍在地上练习写生字。饭后,婆婆发话了:“树兰,你去村公所领大麻”。“树英,你去识字班下通知,说有重要任务要安排”。
1944年,当田野里的谷子散发出诱人清香的时候,李树兰,赵树兰和郑树英婆媳仨,在绣着镰刀斧头的红旗下,举起拳头,庄严宣誓,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组成了一个党小组。
是年8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我党张黄区委武装助理员王秀堂交给李树兰一份重要情报,要她火速送往区委。当时的区委驻地在张家旁峪村,通往该村要经过四五到关卡,敌人的岗哨盘查的很严密。通过最后一道关卡,无论男女都要搜身,甚至连耳朵都要抠一抠。
派谁去更妥当呢?接到任务后的李树兰考虑再三。大儿媳赵树兰年长厚道,做事稳当。二儿媳模样俊俏,办事大胆泼辣,且机智灵活。于是婆婆便以情报如何收藏为题,对两个儿媳进行考察。大儿媳在沉思,在自语“缝到鞋页跟里?不行,缝到扎腿带子上?也不行。这次的关口难过啊。”她一连想了好几个法儿,可自己又否定了。郑树英哪,悠闲自在的样儿。突然,她摸着自己的发髻嫣然一笑。这下提醒了婆婆,她们把情报做成纸捻,掖到二儿媳妇扎头发把的哪里扎紧,再罩上发网。收拾妥当,郑树英便挎起包袱出了屋,就像过了门的媳妇回娘家那样。
李树兰仍然不放心,一连到家门口望了好多遍,拿起鞋底来纳了几针又放下,心里始终挂念着。好不容易挨到掌灯时分,二儿媳才回来。一看她那副恣模悠悠的样子,李树兰心里才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第二天便传来了区中队,联防民兵队在大张庄东山伏击日伪军的消息,会意的婆媳仨开心地笑了。
李树兰一家“亲戚”多,区上的干部,中队的战士,时常来家里落脚,对外就称表叔,表弟,表大爷什么的,就数不清了。她家住在村头,门口有个盛粮草的圆仓,家后是一条山沟,直通后山。来人多了便设了岗哨,李树兰时常在圆仓里上岗。一有风吹草动,她就拍打拍打鞋底,打一声唿哨报警。同志们就悄悄地从后沟上山,安全转移了。
是年10月的一天,村南的山岭上突然传了“叭叭的”枪声,另外还加杂着嘶哑的怪叫声“逮住他,逮住他,别让八路跑了。”大儿媳猛一怔,拉着婆婆站到家门口的土台上。她们看见从南岭的羊肠小道上拐出一个人来,那人时而插到沟底,时而翻上山梁,在他后面的鬼子汉奸也随着他时隐时现。一会儿,那人跑到了村头。看清楚了,他气喘吁吁的,实在跑不动了。“是同志。”李树兰立即冲下土台,将他一把搀住,连拖带拉地扯进了家门,她认出来了,原来是区中队的左同志,他的肩膀被敌人的子弹打爆了花。紧接着敌人就追到家门口了,最先来到的是一日一伪两个敌军。他俩口吐白沫,喘着粗气,吵吵嚷嚷。那个伪军满腹狐疑,“受伤的八路怎么一转眼就没了那?”那鬼子则吼着“八嘎呀路,搜。”鬼子指着李树兰的家,骂骂咧咧地扑了过来。婆婆示意大儿媳快去给区中队送信,让二儿媳妇照顾病人。随后将一束红布条挂到了门鼻上,随后便大大方方地迎了过去。她有意的冲着那伪军说:“进去坐坐?”又回头朝屋里喊道:“她嫂子,快出来,给皇军老总泡茶。”儿媳带着哭腔回答说:“娘,这会儿病人烧的说胡话,脱不开身子。”李树兰心领神会,脸阴得像锅铁,叹了口气说:“摊上这么个倒霉的并,真叫人揪心啊。一二百口人的村子,光烧汗死的,一天就抬出去好几个。”挂上红布条就是证明家里有传染的重病人,要忌生人。那伪军颇懂当地风俗,所谓烧汗,就是伤寒,一种急性传染病,他把刚扎进屋门的前脚立马抽了回来。那束红布条来回荡悠着,仿佛是个瘟神舔上了他的额头。在他往后退却的时候,那洋鬼子雪亮的刺刀就顶在了伪军的后腰。没法子,那伪军只好硬着头皮进了屋。怪鬼子却在门口端抢站着岗,不让任何人出来。李树兰跟着伪军进屋一瞧,二儿媳坐在炕头上正守护着病人呢。儿媳乌眉灶眼,脸上定准摸了锅灰,头发披撒着,见了婆婆,泪珠儿吧嗒吧嗒的往下掉。她拧了一下红红的鼻子说:“娘啊,他又昏过去了。”这时候那病人也假戏真做,吐着气哼哼着。巧的是,那几天李树兰闹牙疼,正有中药炖砂锅。李舒兰灵机一动,端着浓浓药味的中药到炕前。那伪军两眼花里胡哨,又让药气一扑,哪里看准真切,好在保命要紧,于是赶紧跑出屋来。他咬着鬼子的耳朵道:“皇军,烧汗就是伤寒,咱们赶快地离开为好。”那鬼子一听抽身就走,那伪军也不敢怠慢,尾随而去,他们球一样的滚下了李家门前的土台子。左同志这才化险为夷,安心养伤。
一天黄昏,汉奸头子带领一部分人把她们婆媳仨抓到了场院的土坑前,“老东西,你儿子是共产党,你是共产党,你两个媳妇是共产党,你一家全是共产党。快把伤员交出来,要不把你们活埋了”。李树兰说:“俺这一家子,都是老老实实的庄稼人,虽说和共产党沾不上边,与汉奸却也不一条道。还是那句话,要老命有一条,伤员没见过”。敌人气极了,子弹上膛,枪口顶住了她娘仨的额头。“快说,不说就开枪了”!她们娘仨谁也不看谁,都一声不吭。敌人又把李树兰架进土坑,开始用铁锨填土。但李树兰昂首挺胸,死不承认。敌人无可奈何,只好把她们放了。
后来说起这件事情,李树兰说,俺娘仨还真有点后怕。也具有喜剧性和偶然,可有惊无险,因为我们是正义的。
红嫂精神之所以到今天仍然散发出她的历史光辉,这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舍己为人、尊老爱幼、扶危济贫等优秀道德品质。这些民族优秀精神与文化正是数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使之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力量。红嫂精神不仅让人们重温战争年代的赤诚与高尚,而且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力量。深入挖掘红嫂精神的文化品质和深厚内涵,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系中国崮文化网副总编辑)
崮文化网独家稿件 转载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