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源县还有一位红嫂式的干部张士花。
张士花1928年4月生,婆家是凤凰崮西的蚕场村。1943年她带领蚕场村的“识字班”、“青救会”以生产为中心,组织群众搞生产学文化,对地主老财开展减租减息、对汉奸恶霸进行反奸诉苦。1945年,区上推选她为联防妇救会会长具体负责周边8个庄的妇女工作。1946年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保家、保田、保卫解放区掀起大规模参军运动。在动员大参军的日子里,担任8个村联防妇救会会长的她彻夜不眠,组织8个村24名青年参军、参战,64名民兵担架队员支前。1947年她组织8个村庄的党员干部、军工烈属历时两个月辗转行程一千多公里完成了向胶东革命根据地的转移工作任务。这在当时的恶劣情况下,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她为消灭还乡团,积极传送情报,为“松山子战斗”的胜利作出了努力。1948年她为蚕场、虎落北峪、罗家庄子3个村的指导员、水北乡党总支委员。根据党的指示,她带领群众整顿变工组,大力发展生产。济南、莱芜、兖州战役时,她组织妇女辗小米1800斤;烙煎饼600余斤。并自发搞了“一个鸡蛋的活动”,捐献鸡蛋慰问伤病员。很短时间内,便集中了一批部队伤员的急需物资。为了支前,她没白没黑地工作,眼睛熬红了,身体消瘦了。因她的出色表现,被评为工作模范。她积极支持自己的丈夫乔明夏带领常备民兵前往兖州从第一线运送伤员。建国前夕,她积极响应县委的号召,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对无劳力的烈军属、民兵、民工家庭进行帮工,推动解放区生产自救。1953年冬天,她带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的决定》,把自己的土地、农具、耕牛入到初级社里。这年冬天,她发动社员开山穴、垒地堰、植树造林、发展生产,从此,冬闲变冬忙,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56年,她光荣地出席了沂源县第二次党代会。当时她是抱着不到一岁的大女儿半夜起身步行80里山路到县城开会的。1959年她由村指导员改任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1966年乔明春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她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着。5年后,蚕场村成为沂源县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单位。一篇《学大寨把力添、妇女顶起半边天》赞扬蚕场村妇代会的文章在《大众日报》上刊载。有句顺口溜说:“山头青松绿,山腰果园翠,梯田围山转,道路通山尖,花椒田边栽,屋里用上电,耕地不用牛,浇地不用辘轱头,一按电钮哗哗流”。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蚕场村的面貌变了,蚕场人富了。1979年8月她代表村妇代会光荣出席了全国妇联会议,并被授予全国 “三八红旗手”,在1983年她再次获得这一殊荣。
1979年张士花光荣退休。因工作需要,退休后又担任大队副书记、妇女主任、调解主任等职务,一直工作到1997年。她勤勤恳恳为党为军为民工作已达半个世纪,在沂源县是位很好的红嫂式的妇女干部。
红嫂精神崮乡传。红嫂精神之所以到今天仍然散发出她的历史光辉,这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舍己为人、尊老爱幼、扶危济贫等优秀道德品质。这些民族优秀精神与文化正是数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使之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力量。红嫂精神不仅让人们重温战争年代的赤诚与高尚,而且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力量。深入挖掘红嫂精神的文化品质和深厚内涵,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崮文化网独家稿件 转载必究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