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红嫂张志兰辞世,享年87岁。村民泪洒黄土,酒祭楷模。县镇领导敬献挽联,表达哀思。红嫂张志兰虽然作古,但她的高尚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红星村位于大张庄镇西北7公里,静谧的小山村把自己隐藏在松崮的背后,红嫂式的英模于桂珍生前就居住该村。于桂珍的丈夫张立功,是我军的一名基层指挥员。丈夫在前线作战,妻子则在家中作地方上的支前工作,夫唱妇随、互相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虽有简易的军工厂,但战士们的衣物和鞋子多靠在根据地留守的妇女们一针一线缝出来。她当时是村里妇救会会长和区里的委员,那时前线要是有什么任务传下来,她都会没日没夜的准备,尽快完成。补过的、做过的衣服有数千余件,鞋子做了几百双。战争年代,粮食不多,不是每个人都够吃的,她和乡亲们一定先保证战士们吃饱。将士们在前方作战,红嫂们则在后方,为战士们摊煎饼、揉窝窝头,然后冒着巨大的危险将粮食送至前线。有一次她为了使战士们快点吃到热饭被没等煎饼凉下来就急忙去送,但正赶上敌人盘查,她只好把烫手的煎饼藏在外衣里面,用手捂在肚子上,因为一直捂着,皮肤竟然都烫伤了。每次战斗期间,几万斤粮食,都是她和乡亲们亲手磨细做熟,又冒着危险亲自送到阵地上。在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时,她响应党的号召,发挥党员作用,积极救助伤员、做军衣、纳鞋底、为战士们做饭,做战士们稳定的大后方。战争年代,党员的身份是不能公开的。于桂珍入党后,冒着巨大的危险开展革命工作,勇敢地承担起护佑战士的责任,那时她救助过很多解放军伤病员,很多名字都记不得了。
1945年她的丈夫因急病在军中去世,被追认为烈士。留下一子二女,都由她抚养成人。建国后,于桂珍还是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一职。她的儿子张振龙曾做过村支书记。重孙女张静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硕士毕业生。她从38岁开始时守寡,直到83岁去世,从不叫一声苦,说一声屈。由于她工作出色,一生中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各种表彰奖励。
大张庄镇董家河沟村后有座山,当地人称之为大崮顶,或大崮。一门仨红嫂的故事就产生村北的大崮上。
李树兰,两岁没了爹,十一岁就被送到董家河沟村当了童养媳。收养她的何家,也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真是苦瓜接在了苦藤上,结婚后没过一天好日子。在她的两个儿媳过门之后,生活中虽多了几分欣慰,也添了几分苦涩。
1938年春天,两个陌生人踏进了她的家门。后来她才知道这两人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王秀堂和马光斗。他俩讲得全是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李树兰的两个儿子着了迷似的。在母亲的鼓动下,两个儿子跟着王,马两人参加了区中队,打鬼子去了。从那后李树兰成了村妇救会长,拥军中的分发布料,收取军衣军鞋,她张罗。妇女识字学文化,要请先生,她安排。就连村里夫妻吵架闹绊子,她也管。整天掂着一双小脚不停地跑。回到家里,腿累腰酸脚也疼。大儿媳上前给她捶背她不依,她说,庄户人家哪有这么娇气,以后慢慢会习惯的。说完后又乐呵呵地帮助两个儿媳烧水做饭。柴灶边,还与二儿媳妇郑书英一起,用烧火棍在地上练习写生字。饭后,婆婆发话了:“淑兰,你去村公所领大麻”。“书英,你去识字班下通知,说有重要任务要安排”。
1944年,李树兰婆媳仨,在绣着镰刀斧头的红旗下,举起拳头,庄严宣誓,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组成了一个党小组。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