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义
崮文化网 蒙山酿酒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国营蒙阴酒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即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八年五年时间里,去蒙阴酒厂的路,我不知走了多少次。 我家住在崮乡农村,离县城二十华里。出村向南一华里路,就到了二〇五国道。那时的二〇五国道是土公路,只有八米宽左右的路面。解放牌挂斗汽车,载着满车货物,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慢慢行驶。遇到20至30度的陡坡,汽车吃力地向坡上缓慢前进着。现在城西东蒙工业园的西北角,就是当时二〇五国道新蒙段最陡的地方。路西侧荆棘丛生,路旁刺槐黑黑的树干,以及不知沉睡了多少年代的荒山丘,被汽车隆隆的轰鸣声震撼着。到了城西茶棚村,公路由村东向正南不远,然后向东拐弯,穿越现在的沂蒙商城中部,经蒙阴一中大门前,再向东南拐两个弯,就要到达蒙阴县城了。 记得一九五八年前后,我不到十岁。我父母经常让我到村里小卖部,后来到乡里供销社驻村门市部为我父亲买酒。那时我从来没见过十元一张的人民币。一分二分五分的钱都是纸币。二分钱的人民币是蓝色的,上面还印着一架大飞机。三年困难时期,酒很缺,到处买不到,我父亲就饮自制的茅草酒和柏汁酒。 一九六四年我完小毕业在家闲着,不再到门市部为父亲买酒,而是推着独轮木车,载上几小袋地瓜干,去蒙阴酒厂换酒。来酒厂换酒的人络绎不绝。方圆几十里路的农民都来换酒。还有许多人因家离县城较近,挑着担子或谷糠或地瓜叶子糠用来换些糠酒。那时来酒厂换酒的人都得排队挨号。酒厂院子里小车和担子放的满满当当。酒厂的瓜干仓库很大,仓库里快收满的时候,仓库的瓜干像座小山。 来酒厂换酒的人,有的在家计算不准,带的盛酒家什盛不了,余下个三两半斤的,换酒人干脆把酒喝下一大截,然后把余下的酒再装进酒具里。有时也发现贪杯之人,换了酒来到厂外大街旁的小吃部痛饮起来。当时我想:这酒有什么好的,倒让人馋力发作。不行,我也得尝尝。可一想,一个小孩子家喝酒,人见了会发笑。于是,我在酒厂外西边的一个墙角下,搬起绿色的六斤大酒瓶,咕嘟就是一大口。我的妈呀,这酒真厉害,辣的我咳嗽不止,两眼流泪。怪不得山东好汉武二郎,豪饮十八碗酒,在景阳冈上三拳两脚打死一只大猛虎,看来酒壮英雄胆,这话一点也不假。 我父亲酒量不大,用菜不多。他每天饮四两酒,最喜欢的酒肴是春天里的几根椿芽棒,秋天里几只大蚂蚱,冬天里几粒花生米。他总是把酒温的暖暖的喝。俗话说:一里不重俗,十里改规矩。但在饮酒一说上,恐怕蒙阴的父老乡亲都这样,不管是冰凌挂的孟冬,还是桃花飞雪的仲春。饭前把一壶酒放在盆中用开水温热,或倒一小盅酒,划枚火柴点燃,再把酒壶放在蓝火焰上筛,五六十度的热酒饮到肚子里舒舒服服。我父亲喝酒时总是不住的称赞道:“咱蒙阴出的酒真好”。可他老人家走得早,如果健在的话,我一定对他说:蒙山酿酒,名扬四海。蒙山老窖、蒙山全蝎酒那才是价值的典范呢! 在十年浩劫的风暴来临之前,也就是一九六五年的春天,有一天我又踏上了去蒙阴酒厂的路,再一次为我父亲换酒。走了一个多小时,感到有点累了,在公路边坐下来休息一会。我看到眼前麦苗青青,莺歌燕舞,再远一点有许多耕牛来来回回忙着春耕。触景生情,我想作首诗,可是又不会,不如来首歌吧。于是,我亮开嗓门唱起了蒙阴民歌《攻打蒙阴城》。歌词是: 春天来了万物都发青呀, 咱们庄户人呀,家家忙春耕啊, 有主力、有民兵保卫大春耕啊。 血战两夜收复了蒙阴城呀 活捉了唐耕三呀,消灭了鬼子兵啊 俘虏了汉奸队九百多名啊…… 编辑:李强 作者单位:高都镇郑家庄村 崮文化网独家稿件 转载必究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