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修
除夕之夜,在这座南方都市里,无酒香,无音乐,无冷风,只有楼前江面上闪烁的灯光。对我来说,这是个忆旧、沉思的时刻。于是,我将这篇曾在《中国旅游报》和《人民日报》发表过的文章,经过少许修整,重又表达在我七十二岁来临之际,这是我生命里的一个符号,也是对我一年来完成对七十二座崮攀登、考察的一种回顾。或许,明年我已没有能力去重复同样的一项使命,但我毕竟又完成一件前人尚未完成的事情,一年做了一件事,毕竟我坚持了,我完成了,也算是一项安慰吧。——作者
由沂山和蒙山两山组成的沂蒙山,地处鲁中南地区。在全国虽未进入大山的行列,但名气可不小。《水滸传》中的“李逵沂岭杀四虎》的故事就发生在沂山。举世震惊的孟良崮战役发生在蒙山。彭丽媛的一曲“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把这座山唱到了千家万户。
四月,是北方满山遍野桃花盛开的季节。一份“2007山东蒙阴岱崮桃花笔会”的邀请到了广州。我虽几次到过临沂,但未进入沂蒙山腹地。蒙阴县岱崮镇地处沂蒙心脏部位,这对我来说是个意料之外的机会。
在兖州下火车,住一宿。次日晨,赶乘大巴经曲阜、泗水、平邑和蒙阴四县、市,下午才到被称为“中华蜜桃第一乡”位于大山怀抱的岱崮镇。
借用古人的一句套话:一夜春风吹沂蒙,满山遍野桃花开。高高低低、远远近近都是桃花,如彩云笼罩山坡,像红霞粉饰大地。我还未下车就萌生了这样一个概念:革命的艰苦的朴素的沂蒙山不成了今天姹紫嫣红的桃花山了吗?
桃花自古就与人生、文学和艺术关系甚密。如“蟠桃园”、“桃花源”、“桃花运”、“人面桃花”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等。应该说,桃花具有一种诱惑人的美。我也爱桃花,有谁能在红艳艳、娇滴滴、百媚尽显的桃花面前不动情呢?但是,就在这充盈流传着桃花美的桃花笔会上,我“移情别恋”,深深地爱上了沂蒙山中的七十二崮。这也并不是桃花寿命的短暂,开放与凋零,花发与花落,带给有情人的那一丝伤感,而是巍立于山顶上的那一座座崮,更令我着迷。我几乎要大声喊起来:壮哉,沂蒙的崮!
“崮”,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其实,你真正到了崮的王国,觉得这种解释前一句准确,后一句就偏离了实际。在我的眼中,每座崮并不是一座山,而是山顶部壁高25至50米的一块巨石。而这块巨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或雄奇、或险峻、或巍然、或秀美,每块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仰望着或大或小的崮,像蘑菇、像博士帽、像碾盘、像石磨、像棋子、像枕头等等。有位叫贾纳的小学生,他在作文“爬抱犊崮”中写到:“看,远处出现了抱犊崮壮美的躯体,像一顶巨大无比的草帽扣在山顶上。”小学生的描述比辞典解释的还逼真。大自然的魅力,造物主的神奇,让人感叹不止。
近看这些山顶上的崮,尽是刀劈斧削般直上直下的石壁,惟妙惟肖、难以理解地立于高山之巅,或坐或卧或立,穿透历史,熬尽年华,与日月同在,陪伴过了一代又一代大地的子孙。别看它们默默无语,但每崮都有着自己传奇的故事。
就说抱犊崮,海拔584米,平坦的顶部6、65平方公里。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不动如山”。1939年9月,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挺进到抱犊崮,创立了革命根据地,组建了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在沂蒙72崮中,岱崮一个镇内就占了30余崮。特别是南、北两岱崮,如两位巨人,遥相呼应,比肩而立,给人一种大气、豪气和威严。崮下那彩云般的桃林,是给予两崮一种温柔的表示。1943年,一个连93位八路军战士,占据崮顶,顽强地阻击日寇,成功地掩护了主力进入外线作战。敌人在崮下嗷嗷直叫,先后动用了大炮、飞机,炮火连天,惊天动地,一个联队1000多名日寇,用了18天的时间,死伤300多,就是没有办法攻上崮顶,东洋倭寇视孤零零的岱崮为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不可逾越的一道长城,同时使岱崮保卫战成了全国抗日军民的骄傲。当年陈毅元帅转战沂蒙时,面对随处可见的奇崮险隘,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陈老帅的诗,让国内许许多多的人接触了七十二崮这个崭新的词汇。
沂蒙山中的七十二崮, 只是个吉祥的数字,据我后来实地考察,就不止这样一个数。岱崮镇独有三十多。我站在卧龙崮上,桃花林旁,从流花飞彩中环视四周的崮,一一望去,有南岱崮、北岱崮、卢崮、大崮、小崮、龙须崮、板崮、獐子崮、水泉崮、蝎子崮、安平崮、油篓崮、瓮崮、拨锤子崮、梭头崮、石人崮和对崮等尤为著名。这里群崮林立,争耸天表,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宛如画屏。我游遍世界各大洲,考察过地球上无数名山大川,但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崮群。从这种罕见的崮群,使我想起自己所熟悉的国内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河北的“嶂石岩地貌”、湖南的“张家界地貌”和广东等省的“丹霞地貌”。但是,以上的四种地貌全然不能代表山东沂蒙山中这种崮群的地貌,在我眼中,这是一种更加稀奇和不可思议的地形地貌。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