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安
【崮文化网】古时候,我国人们将阴历的七、八、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号称三秋。中秋节在阴历的八月十五,正是秋天的中间,所以得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和春节、清明节构成了我国三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多认为它主要是在古代秋分祭月的礼俗基础上形成的。《礼记·祭义》:“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因此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很早就有秋分祭月的礼俗。民间对月亮的祭祀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中秋节大约形成于唐代,但节俗活动丰富起来,发展成为民俗大节,还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吴自牧《梦粱录》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宋人中秋节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发展到今天,中秋节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团圆节。每到中秋节时,远在他乡的游子格外思念亲人。因为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了人间的团圆。久而久之,中秋节就成了“团圆节”,成为阖家团圆的日子。和家人在一起,一边品尝着香甜可口的月饼,一边欣赏着洁白如玉的满月,那才是真正的良宵佳节。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长期以来,中国人就形成了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非常重视亲族情谊。我国不少传统节日里都有敦亲睦族的习俗活动,而秋收之际的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好机会,再加上月到中秋分外明,分外圆,就成为特别的“团圆节”。在这个节日里,亲朋好友习惯馈送月饼,月饼团圆的象征,互送月饼就是互送团圆,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向往,也表达了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祝福。由于月饼象征着团圆,所以送月饼在民间也叫“送团圆”。 关于吃月饼的来历,民间有不少传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元代末年,统治者昏庸残暴,有个叫张士诚的人号召民众起义。他做了许多圆饼,并在每张饼里夹了一张纸条,上写“八月十五杀鞑子,家家户户齐动手”,到处分送。收到月饼的人都知道了起义的时间,于是如约起义。这一传说为吃月饼、送月饼的习俗增添了许多戏剧色彩。其实,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很流行了,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作品里,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而且形成了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月饼,在造型、口感、味道上也各有千秋。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等;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等,不一而足。 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赏月就是把月亮视为一种景观加以欣赏。人们为什么特别愿意在中秋时节赏月呢?从科学角度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我国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一方面湿气已去,一方面沙尘未起,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天空就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因此有词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都供人赏月之用。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是夜,天高气爽,稻谷飘香,一轮皓月悬挂在高空,让人在观望欣赏的同时,生出无尽的遐想,并由此衍化成一个个动人的民间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除了赏月,过去许多地方还有祭月的习俗。祭月与拜月均缘于对月亮的信仰。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有特制的神像,人们在市场上购买有月光菩萨像的月光纸,这种月光纸小的三寸,大的丈余,上面除了菩萨像外,还绘有月轮桂殿,中间有一玉兔正持杵捣药。人们在家中设月光位于月出之方,向月祭拜,拜毕,焚月光纸,将供品一一分送家人。通常祭拜月亮是女人的事,男人不参与,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祭月有特别的供品。清代童谣云:“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瓜果与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清代除了一般相互馈送的月饼外,还有特制的祭月月饼,上面绘月宫、玉兔等图案。祭月月饼比一般的月饼要大,通常在祭月后由家人共同分享,俗称“团圆饼”。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祭月了。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着祭月、拜月的风习。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收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朝鲜族中秋节时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汇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等,十分热闹友好。夜晚大家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1017629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