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安
“乾山之阳”——天桥山
崮文化网 《蒙阴县康熙志》载:“汉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理此事。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巨挖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有字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郭巨,被誉为汉代儒学、礼教之典范。 据说郭巨墓就位今岱崮镇天桥山前,史称“乾山之阳”。
“孝”善事父母也。《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可见孝敬父母是“天大”的事,所谓“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就是华夏民族伦理道德的基础,就是中华儿女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
位居“二十四孝”之一的“埋儿奉母”,主人公竟是崮乡人,且墓就在天桥山前,为孝心之渊源所感召,岂有不寻访之理?
天桥山,又称天桥崮。李存修老先生说:“山也好,崮也好,山与崮是分不开的。谁在大平原上见到过崮?如果真的平地里冒出个崮来,那就不叫崮了,你看看崮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就知道了。那就是大山顶的山。底下无山,哪里还有崮?”
说的太有道理了。生在天桥山前尖洼村的张明刚老师也是这么说的。这个山当地人都叫天桥山,因为生在崮乡的原因吧,人们便都愿意称其为崮了。这么算来,沂蒙七十二崮岂止七十二?岱崮独占三十六,又岂止是三十六?还有大大小小的崮没有名字呢!大家都跃跃欲试,想为其命名,只是人微言轻,无法被人们接受吧,如果我们也有“金口玉言”,顺口一说,说不定就是一个被世人称道的好名字,就像朱元璋口中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天桥山之所以叫山,还在于它不像其它的崮那么具有崮的形态,个个像山顶戴的帽子。而天桥山是一个山脉,由几个山头构成的山脉。
如果你从蒙阴城方向来到崮乡,快到岱崮镇驻地时,公路右侧便是一道东北西南方向的山脉。山腰间一道石壁陡峭壁立、蜿蜒起伏,石壁之上又有山,山顶又有崮。岩石分层明显,便是崮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有张明刚老师带路,我们便将车停在他的老家,尖洼村,然后穿行于茂盛的桃园之中。此时的桃园里,扭扭捏捏的小青桃着一身细致的绒毛挂满了枝头,有桃农在疏果。果结的太多便相互争夺养分,那样谁也长不大,必须将瘦弱的摘掉,这便叫做疏果。是呀,资源就那么一些,必须重点培养才能更加成材,其实这本可以让桃树自己去“物竞天择”自由竞争,可谁都不想让自己的桃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人们便捡瘦弱的,长相不好的摘掉,呵呵,摘掉的桃儿也莫叹息,没让你们笔试、面试就不错了,各得其所而已!
说笑间,没费多少力气就走到了崖壁下。崖壁的一个垭口便于攀爬,是人们上山的路径。张明刚老师说自己小的时候,这里被攀爬的锃明,因为上面有不少土地要耕种,小孩们放了学还会爬到上面去割草,掀蝎子。而现在除了我们这些登山爱好者,已经很少有人爬上爬下,上面那些靠天吃饭的土地也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其实既然耕种起来不容易,何不回归其本来面貌,种上树木,让荒山披上绿装多好!
因为这一垭口本就是人们上上下下的路,攀登起来相对容易。崖壁上面是平展的缓坡,沿着缓坡缓慢前行,如同浏览崮乡的“富春山居图”。曲曲弯弯的梓河从北而南缓缓地舒展开来,河对岸的水泉崮、油娄崮、瓮崮、樟子崮等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崮次第列队。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余,又为身为崮乡人而无比骄傲和自豪。看,那一座座崮,似乎在等待我们检阅呢,我们一行嫣然就是检阅部队的首长。
河两岸麦田齐整、屋舍俨然,崮乡的富足如锦绣的画卷;崭新的楼群,新建的校园,崮乡的和谐是如歌的行板。
就这样一步一景地检阅着,不时地举起相机,寻找着角度,拍摄着心中的美丽景色,不知不觉走出了四五里路的情形。此时仰望山顶,见更加陡峭,人们有了畏难情绪,有几个人一腚坐在地上,不再愿意起来。
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诱惑、“山登绝顶人为峰”的豪情鼓动着大家,稍作喘息,又披荆斩棘而上。
此时我们走的地方如同一条明晰的分界线,左侧树木茂密,右侧则仅有稀疏的杂草。张明刚老师介绍说,右边原先也和左边一样是茂密的树木,自从包产到户后,几天时间就被砍伐一光。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不容易,可毁坏却只在旦夕之间。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