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崮乡探奇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会展赛事 画说崮乡 岱崮地貌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行业之窗 崮乡春秋 崮乡小荷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崮乡文斋 
龙山之子陈友谅
 

◇谭立忠

    崮文化网 虎踞龙蟠何处是,早有石楼村龙山。

    在沂源县城东20公里处的石桥镇石楼村南有座奇特的名山,面积约3平方公里,若以方位而称,当地人一般叫作南山。传说,元末年间石楼村陈家后代陈友谅在南方做了大汉帝王后,家乡人才把村南山改名为龙山,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意为陈友谅是龙山之子。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取其正名为龙山是完全应该的,也是名副其实的,沂源县地图和有关资料上就是这样标注的。

 龙山(崮)山脊

    龙山由页岩、石灰岩构成,海拔486米,虽不高,却山势险要,植被极好。又因龙山周边比较平坦,于是更显出山的突兀和俊险。在龙山的东、西,分别有两座奇山,其状如虎,所以又有两虎拥龙山之美誉,意为龙蟠虎踞,当地人称“藏龙卧虎,帝王皇土”。

龙山(崮)远景

    登临此山,你会看到一条在动的真龙。起伏又盘旋的山脊即龙脊,由裸露的大块大块的石灰岩构成,在太阳照射下,闪着亮光,像是龙的麟角,也就是地质学上的脊石裸露线。其走向是先南北,后东西,再南北,后东西。山的模样确实像一条蟠龙,龙头、龙尾皆朝着石楼村。龙脊两侧是茂绿的柏树,探出的山梁就是龙的趾脚。有凤来仪,这条龙仿佛盘旋起舞伴你一起飞翔,能感触到此龙的大小和升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此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也。

龙山(崮)水池

    传说龙山是一座宝山,早年山上的龙头古庙处被刘伯温派来的南蛮子挖了一个大坑,其目的是为了取其龙脑。对此,我认为龙山是座宝山是真,但这个传说是假的。因为到过龙山考察的人都看到,人为制造的、容积很大的长方形池子尚存,至今存满清水,完好如初。龙山头顶的古庙分别是玉皇庙和碧霞元君殿,玉皇庙至今还保存完好。另有两通倒塌的古残碑,但碑文可辨。据清康熙年间“万善同归”重修碧霞元君殿宇碑文中记载:

    沂邑西北乡石漏村之南有名山曰盤龙,旧有碧霞元君殿宇,左曰海神圣母,右曰顺德圣母……因尚无遗碑,不知建自何年。

龙山(崮)玉皇庙

    石楼村因马庄河水流到村前是缝隙时就消失,取村名为“石漏”。此村名在道光版沂水县志中有确有印证,后来雅化为石楼村。石楼村现有2100多村民,8个姓氏,以陈姓为主,杨姓为二。可耕地2390亩,山滩面积1800亩,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其它。据该村《陈氏谱碑》记载,“吾陈氏一族,自赵宋时(公元960年)居沂水县石楼庄,由来已久矣。”在石楼村陈姓是大户人家,他们自称陈清是他们的祖先,因为村东陈家老林墓地里确有现存的“始祖陈公,讳清,勅授都尉夫人黄氏之墓”石碑为证。

    据现在村里的陈氏宗亲说,始祖陈清在授官之前以农为业。他在郭家上峪村北耕作土地时,只见村南尘土滚滚,一对零乱的人马来到了跟前。忽听有人高喊,好汉,赶快救驾!这时陈清得知,可能有贵人遇到难处了。于是急忙放下农具,详细指点往北的近路小径。这队人马谢过陈清之后,迅速逃遁。不多时追兵杀声震天,呼啦啦一下来此,陈清用劲拔出一棵枣树作为护身棍棒,并横挡在追兵的队伍面前,随即与追兵们厮打在一起。追兵头目发现挡路者是一农人,急令部下住手,慌忙上前追问前面人马何处而去?陈清挥手随便往东边的大山深处一指,于是追兵们丢下陈清,快马加鞭往东而去。

    事后人们传言,被追之人乃是元成宗铁穆耳。成宗年号元贞,三年后改为大德。他的统治地位稳定后忽然念起陈清救驾一事,于是急忙降旨宣召,令陈清立即进京面见皇上,但此时的陈清已经患病去世。于是陈清被诰勅追封为“都尉”。他救驾处的山坳被册封为“擒贼庵”,救驾处的东山封为“拨马山”。

    关于陈清、陈文贵,“文革”前查其纸质陈氏族谱,皆有影像,并注明记载县志。关于陈友谅,族谱记载迁潍县一带。

    关于《沂水县志》,出版《新编沂水县志》的齐鲁书社的解释是:沂水县修志始于明代。明嘉靖《沂水县志》由沂水知县李如楫主修,未刊、已佚。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公鼐主修《沂水县志》,共6卷,未刊,早佚。清康熙十一年(1672)沂水知县黄胪登主修《沂水县志》,共2册,约6万字,是沂水现存最早的县志。道光七年(1827)沂水知县张燮主修《沂水县志》,共10卷,18万字。民国23年(1934)县长张里元纂修《沂水县志》,后因战乱志稿遗失。新编《沂水县志》1983年1月始修,搜集资料1500余万字,五易篇目,四易其稿,于1997年11月出版。

    陈清者,原石漏村人也。清朝道光版沂水知县张燮主修沂水县志下卷之七中记载:元 陈清[以武功授都尉。西北乡石漏庄人,有冢墓]。

    关于陈文贵,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元  陈文贵[清子,袭百户]。

    据陈氏谱碑记载,始祖陈公,讳清,勅授都尉。生一子,文贵。文贵,勅授元帅,世袭百户。娶徐、段两氏生三子,长子起名为友善,次子为友道,三子为友谅。并在友谅名下标注“友谅后裔迁居潍县等处”。

陈友谅塑像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蒙古人自居高大,分人四等,视老百姓为草芥。实行十户联连保,一个鞑子管十户,十户共用一把菜刀,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义军纷纷扯出大旗进行反元。传说,陈的三个儿子中唯陈友谅不安家乡生活现状,率妻领子悄悄外出潍县等地,先是经商木炭,后参与官方盐业生意,广交各界人物,眼界大开。陈友谅聪明过人,会写会算,能文能武。他用生意积蓄作盘缠,隐原籍,瞒宗亲,悄然迁徙湖北沔阳定居后参加红巾军起义聚众反元。

    据现石楼村陈家族人讲,“文革”前陈家春节请家堂时,潍县陈大花翎家还赠送一对纱灯摆在供堂。从这一事实来看,石楼陈家定于潍坊陈家有宗亲来往。陈大花翎家一定是官宦人家,不然,谁称他们是陈大花翎家?至于陈友谅在潍县的定居生息情况却无人去查考。文革后石楼陈家与潍县陈家关系中断,因此也就无人得知陈友谅的信息了。

    但湖北的官方资料表明,陈为沔阳人(1320—1363)。他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作战勇敢,以功升元帅。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陈友谅袭杀倪文俊。十九年,杀害天完将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在江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并发行钱币“大义通宝”。

  >>>第1页   >>>第2页

相关阅读:
⊕沂源崮乡的行者与歌者——读谭立忠新著... ⊕联城青龙山的传说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