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得
崮文化网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8月23日,恰值处暑。处暑,三伏已过。当此暑气渐消秋意渐近之时,收拾停当,邀友同游,向着仰天山摩云崮而行。
进入仰天山,迎接你的,首先是山中森林的葱绿之色。它层层叠叠,依山随峰,迎风拂动足可以令人望峰息心、窥谷忘返。
俗话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拾阶而上,穿行于树木丛林之中。这时的天气,虽说夏天三伏刚过,但是中午的太阳依然热得很。如果晒在大太阳地里滋味不好受,浑身流油汗流浃背。走在浓绿的林海,听那树上的蝉声嘶鸣,震动你的耳膜。好在这里绿树成荫,凉风习习,感觉凉爽适宜,享受这难得的阴凉。这里呼吸顺畅,绝对的天然氧吧。
一路行来,倒有许多好去处。此地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众多。
文殊寺主峰东侧有一平台,南、西、北三面皆为悬崖。山下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文殊寺,俗称仰天寺,是我国现存的三大文殊寺院之一。别看文殊寺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是全国现存的三大文殊寺院之一,另外两处分别位于山西五台山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该寺始建于北宋,原有山门、钟楼、鼓楼、佛殿、伽蓝殿、文殊阁、三教堂等,现已重新修复。寺内另外几块石碑以及附近山岩上那些为数众多的摩崖题刻,也印证了文殊寺创建于北宋初年。据明朝嘉靖年间重修寺碑中记载: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遨游天下,见仰天山好像他梦中见过的境界,以为菩萨显灵,即命在此立寺。
文殊院供奉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为七佛之师。梵文manjusri的译音,略称文殊。新译‘曼殊室利。’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又译妙吉样,表大智。人们祈福许愿,希望吉祥如意,求得智慧圆满。多有善男信女你来我往,焚香膜拜。心香一瓣,诚如所愿,心随愿想,一如虔诚的目光。
受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佛寺在中国的营建法则一般是面南而居。而这座文殊寺的朝向,却是罕见的座西朝东式。究其原因,是由这里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因文殊寺背后是佛光崖,佛光崖会放光,面对东方,文殊寺建立于佛光崖之前,就可以就佛和菩萨背后的一轮光背一样,背光而立。这是十分难得的“天人相合”。
文殊寺前,各有一棵宋代古槐巍然而立。依然繁茂如黛的千年古槐,就像两位忠诚的卫士,拱卫着山门。这两棵国槐是仰天山上最古老的树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见证了文殊寺沧桑的历史。
进得仰天寺山门,站在寺内能够看到寺院后山巨型断崖,人称佛光崖。
佛光崖,一壁万仞,如刀削斧劈,逼立耸峭,高宽各数十米。崖色赤褐,上部微凹,顶端圆秀,下部宽宏,其势险绝。崖壁下方镌有金代明昌年间之线雕如来佛宝座及二侍童像,线条流畅,端庄典雅,栩栩如生。钟羽正在他的《仰天文殊寺佛崖放光记》一文中写道:“万历四十八年四月朔,佛光崖放光三日,夜则穿月两垂,色明如银;昼则映日圆下,色耀如金……”,这是目前我们尚不能做出科学解释的一种自然现象。不知是由于光线折射的原因,还是山石属于萤石一类,白天接受日光照射,夜间散发光华。
沿山路登山,山路陡峭,台阶很多,佛光崖壁上的崖柏,总会吸引你的目光。岩石缝中顽强生长着的崖柏,其树根、树干,由于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吸天地精气,并经历崖风之强力吹刮,使其形成了奇特的飘逸、弯曲、灵动的造型。哪怕是在缺雨少水的时节,只要有一丝根须挣扎在岩石缝隙里,也会碧绿开来,流露出春天的生机!让我们想起“扬州八怪”之一,曾任山东潍县县令的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喻作崖柏,自是恰当不过了。望着这些奇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地间崇高的生命意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命都不会放弃自己,背叛自己。
罗汉洞俗称千佛洞,古名白云洞、又名太祖洞。洞阔数米,深60多米,高30米。洞内南壁上有佛龛四排,过去供奉着北宋“应真造像四十八种”。洞顶南侧有一天然石隙,仰可见天,仰天山即因此而得名。每逢八月中秋午夜,银盘似的月亮透过石隙将光亮洒满洞中,形成著名的临朐八景(古代这里属临朐县)之一“仰天高挂秋月圆”。据志书记载,过去每到中秋月夜,文殊寺的和尚们齐集洞中,敲磬击钹,鸣箫鼓瑟,奏乐赏月,通宵不息。罗汉洞洞壁镌像刻字甚多,有宋天禧(公元1017-1021年)、乾兴(公元1022年)、天圣(公元1023-1032年)等年间的。天禧和乾兴是宋真宗在朝时最后的两次改元,天圣是宋仁宗的始建年号,这时都为北宋前期,距宋太祖建国也不过50年左右。因此,都为仰天寺的始建之年增添了不少重要证据。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