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理
4月19日,周日,上午阴,近12点开始下雨,且越下越大。——题记。 4月19日是周日,崮文化研究会组织二十余人爬崮,分乘5辆轿车,9时许从崮云间酒店出发,向云蒙湖(岸堤水库)边的崮出发。20多分钟后到达公家万村,村后有一U型山崮,崮上岩层如长龙降落,俯视云蒙湖,守护着这方水土。同行的人停车观赏风景,用数码相机或单反相机或手机拍摄周围的风景。其时桃花将衰,红色锐减,但未落之桃花仍呈灿烂之姿。梧桐花亦开,花枝分披,紫色的排号一支支下垂,如壮汉低头耸肩吹着紫色圆号奏响迎春曲。看看风景不错,各人正欲从车后备箱中拿出背包、饭菜等,魏东还特地买了70元钱的排骨,带了炊具和帐篷,准备到山顶野炊,不料有同行的人说此山太小,不足以逞登山之志,于是大家复上车前行,沿柏油马路左转右转,来到黄草崮下。
向崮顶进发
至山下,恰逢一年过半百的桃农,问山名及典故,回答说左边的长长的弯弯的崮叫黄草崮,以山上多黄草之故;右边突兀而立的方形崮叫半边寨。黄草崮毗邻半边寨山,两山间隔十余米而已,两山间的凹型通道俗称“半边寨”山门。民国年间,沂蒙山区闹光棍,山下村民为躲避匪患,相约上半边寨山建寨子以自卫。
于是复前行,至一小桥边。小桥下有一水洼,系一个小水库。将车停于道旁。下车,众人与会长商议说:今日风大,与其到山上野炊,不如登山回来后再择地野炊。乃弃车前行,轻装上山,后来证明此举甚是英明也。
丁会长查点人数,男女老少总计21人。乃始上山。沿山间梯田,穿行于果林间。核桃树枝叶稀疏,视线明朗。但见山半腰有一大片松林,松林边似乎有路可上,径奔松林而去。三五个两仪拳少年擎着红色队旗率先而上,高厚忠抱着五岁的女儿,12岁的儿子则自行活动,活跃在队伍中间。大家一路拉开队行,倾身以登。没有遇到多少困难。只是到了山半腰,有一处较为险要,大家在此处花费了半个多小时,互相帮扶着,才登了上去。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第三个登了上去,后面的几位女士也不惧险要,全登了上去。
黄草崮顶极为空旷,杂草丛生,却无高大树木。山边缘有奇石阵,如白牛群卧,或昂首仰望,或低头吃草,或与伙伴嬉戏。山风吹来,袭扰人衣。幸亏我穿的厚一些。几个少年衣着单薄,却依旧跑在前面,举着红旗,兴致勃勃,奔跑跳跃,叫喊嬉闹,并不感到寒冷。丁会长于一峭壁前发现一个鸟窝,内有四个圆形的小鸟蛋,欣喜的拍下了照片,大家一致要求不要拿走鸟蛋,以保护山鸟,于是拍了照片之后就离开了。又有一个朋友发现一个峭壁上端有一石龟,伸颈远望,龟眼如豆,形神毕肖,石龟身上还托着一个小龟。此石龟极类蒙山上之神龟探海之石龟。真大自然奇妙造化也!
黄草崮西端是一峭壁,下有小路,沿着小路,行至尽头,就到了“半边寨”山门——两山相夹,真天然屏障也。设想此处两旁山上各埋伏一支兵马,必然是易守难功,难怪民国年间百姓上山避难。当然,现代形势下,已经无险可守了。
勇攀峭壁
已到半边寨崮下,不可不攀。于是数人踊跃而上,手脚并用,攀岩,抬脚,很快到了崮顶。又有重大发现——一个石臼槽,包括一大一小两个石窝,乃是山上居民舂米用的。山顶又有数不清的倒塌的石屋,可知光棍世山下百姓到此避难的历史事实。
正观看间,忽然大雨点飘然疾下,有带伞的就打开伞,几个人一起用,也有不在意的,冒雨观景,还有的把伞放在了车上。大家呼喊着一起下山去,防止有掉队的朋友。上半边寨的时候,为了爬山方便,我把伞扔在山脚,委托几个少年看管,这时自然不好意思拿回,就冒雨和大家一起下山。一路踉跄着,忽然一块石头被我踩的滑动起来,石头滚动的声音非常大,前面后面的朋友都惊呼起来:王老师没事吧?所幸的是石头被前面的坡挡住停止了滑动。我也有惊无险。惭愧,我又给大家制造了一次惊险事故。
下山后,雨依然下得紧,有的朋友的衣服被淋湿了,野炊是野炊不成了。大家决定回崮云间吃饭,于是煮上魏东买的排骨,丁会长的岳父又给我们做了几个小菜,我们各自把自己带来的饭、菜摆上来,还有几瓶好酒——老窖,和青岛啤酒,大家开怀畅饮。我忽然发现,登山的时候,几位女士不让须眉,喝起酒来,竟也是豪气冲天,不输男人半分。
崮文化网独家稿件转载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