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崮崮环抱,雾气缭绕
泰山古称“岱山”,崮,俗称“方山”,站在方山上遥遥望岱,“岱崮”由此得名。中华蜜桃之乡,中国最美小镇,江北最美乡村……崮乡,也是故乡。耕耘,收获,离乡,归乡,跟老乡讨个苹果,爬上崮顶俯望。生态文明,是人与人,与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农丰 桃养一方人
清晨4点,阳光还没把崮乡的天照亮,丁家庄村47岁的包丕海已经头戴矿灯上山,开始一天的工作。在崮与崮之间,是他家的7亩桃园。
山区、缺水、温差大,是这里的基本农情,却适合蜜桃积累糖分。1985年,全国实行第一轮土地承包。1987年,丁家庄在全岱崮率先引进了蜜桃品种,22岁的包丕海成了村里第一批桃农。这些年,他又陆续从别人手里流转过来土地,有了自己的桃园。
每年6月20日到8月15日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离不开桃,桃也离不开他。除了授粉、套袋的时候雇人,其余都是两口子自己干。“这个地方的价格比别的地方高,今年早熟品种一块六七,中晚熟桃两块,最高的时候两块八九,”包丕海说,“天天卖桃,天天挣钱。”
“20多年前,桃不值钱,(一斤)一毛五、两毛五,后来三毛钱,有时还卖不了,烂到树底下。”包丕海满足于现状,“现在行情那么好,特别是俺这里,‘中华蜜桃第一镇’,全村没一个桃剩下。”
2008年,国家农业部授予岱崮镇“中华蜜桃第一镇”称号,蒙阴蜜桃从此叫响全国。家家户户种桃,忙季的丁家庄没有闲人。“人不好找,整个岱崮全部雇人。”今年最忙的时候,包丕海雇了十几人,全来自沂南乡村。一雇半个月,管吃管喝,一天120元,早晨雇车拉来,下午再送回去。就这样,今年他还能挣个十来万。
弹指一挥,包丕海种桃已有25年。桃,让他养活了一家四口。大女儿上班,小的还在读书,盖起七八间房,有空喝喝小酒,日子安稳,生活滋润。
不止包家一户,我们在村里走走看看,哪家不是电视机、洗衣机、热水器一应俱全。空调不一定各家都有,但村里30%的家庭已经有了车。
“20多年,村里变化太大。”和我见面这天晌午,喝了点小酒的包丕海有些感慨。“就说打工的,以前一天25块钱,现在120元,翻了5番。原来家里盖房子都是三间屋,现在最少七八间,还不够住的。”
岱崮镇东指村高俊伟在自家苹果园采摘苹果
乡景 生态比旅游价值更重要 十月的崮乡,天高云淡,透明的空气让阳光格外明亮。在蓝天的映衬下,个大通红的苹果缀在山间枝头上,格外醒目。
“个头大,熟得好的,收三块八九(一斤),一般的三块五,今年苹果大丰收!”现在正是收苹果的季节,来东指村收苹果的小贩开着农用三轮车进了村。
“你掂掂俺家这个苹果,压沉,怎么也得一斤二两重。”果农高俊伟为收获喜上眉梢。丰收季节,她雇了几个工人在自家3亩苹果园采摘苹果。看我们好几个人来访,慷慨地请我们吃苹果:“品相特别好的舍不得给,有点疤的你们一人一个,别介意。”高俊伟说,今年行市不错,一亩地能卖3万块钱。
高俊伟所在的村,传说是西汉末年,刘秀讨伐王莽,兵败至此处时,当地一哑妇往东一指,刘秀方才脱身,“东指村”就这么由来。
400多口人的村庄窝在半山腰里,弹丸之地却还能匀出来些边边角角摆放健身器材和小花园,精致而富足。村支部书记张思勇介绍,村里有桃300亩,苹果300亩,果子熟了有人来收,叶子晒干喂兔子和羊,不出村,一户一年四五万元纯收入。“出村的还有人到非洲、澳大利亚做工,回家盖别墅,赚得更多。”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