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一过,太阳正好,东指村房前屋后都是五彩缤纷。当年的“随便一指”,现在可不得了:青石板路直通到每户门口,金灿灿的玉米成簇挂在门口的树上。城里常见的观赏花鸡冠花、一串红、太阳花,村里常见的石榴树、柿子树、山楂树,在这里金风玉露一相逢。
不仅东指村,进岱崮镇必经之路上的尹家洼村也赏心悦目。南瓜、葫芦绕回廊,粗粝青石叠花墙,大片格桑花开正旺。“美丽乡村不能干吆喝,得真金白银投下去,生态效益比旅游价值更重要。”带我们绕村走一圈,蒙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长运如是说。
2013年和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而“美丽乡村”的建设,则被看做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蒙阴县借助省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村连片治理项目,结合村庄自然地形、建筑风貌、产业特点,融入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元素,把村庄当景点来建设,把街道、河流、农户当盆景来打造。
家家户户的电视、电脑、冰箱等家用电器都齐全。
守望 “最美”不负虚名
泰山古称“岱山”;崮,俗称“方山”;站在方山上遥遥望岱,“岱崮”由此得名。地处临沂、莱芜、淄博三地接壤,四面环山,沂蒙72崮,岱崮一镇就占18座。2007年,岱崮地貌成为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后的中国第五大地貌。2012年,造化神奇、风光旖旎的岱崮,成为全国首批11个“中国最美小镇”之一。
姚芳在镇党委干了十年宣传,土生土长,毕业后工作就留在家乡。她说,小时候一放学就跟小伙伴们爬到崮顶上割草喂羊。那时山好大,自己好小,朝着山间大喊一嗓,绵延的崮群就回敬“你——好——你——好——”,回声悠长。
“龙须崮像龙的须子,油娄崮像盛油的娄子,石人崮像巨人立在那里,有獐子经常出没的叫獐子崮,神佛崮是一尊侧佛,南北岱崮、龙须崮、大崮、梭头崮、安平崮、柴崮等等,各个有传说。”说起家乡的崮,姚芳如数家珍。
留得住乡愁,首先留得住人和历史,“最美”便不是虚名。
依托国营三线厂旧址,岱崮镇建起上山下乡度假村,原民丰厂神秘的军工山洞,成了岱崮地貌地质博物馆。今年十一黄金周,父亲开车带着我们岱崮一日游。在博物馆陈列的蒙阴县第三批下乡知识青年老照片中,他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身影。看到彼时风华正茂,父亲高兴,多喝了一盅,“平头百姓,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进了博物馆。”
县诗词学会创了一份《东蒙诗韵》的刊物,2013年的第一期是岱崮,走出大山的岱崮人天南海北地来投稿,年龄最大的已87岁。
诗人宋炳贵在其中怀念家乡,“崮乡/也是我的故乡/过去跟着母亲要饭/怕人怕狗/拽着娘的衣裳/现在丰衣足食/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崮乡/也是我的故乡/过去破团瓢破草房/无街无巷/只有亲戚走动/不见游客观光/现在山上山下/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处处阳光……”标题直抒胸臆:我爱崮乡。
“10户里7户得有大学生,今年蒙阴县的文科状元就是俺村考出去的。没考上的就出去打工,但归根结底,还是回来种桃,比打工强。”丁家庄明代举人的四合院今年刚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丕海觉得,这座出过举人的村子,将来定会人丁兴旺。
“卢县故城的都城隍庙,古时辖山东,带管河南,去年刚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俺得管起来。”眼下,西汉风格的大殿已重修,张思勇在干的事,对得起遗址上东指村的子孙。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包丕海,张思勇,崮乡将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他们身后,是一座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创建示范县、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县。在这里,“把‘一个个盆景’打造成‘一片片风景’,一村一景,移步换景,使山区农村也像城里一样宜居、宜业、宜游,各具特色,欣欣向荣。”蒙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永凤这样说。(本报记者 刘遥) 来源:鲁南商报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