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当年蒙阴县干部群众在水利建设中的足迹
铁骨忠心留清水 科学利用促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蒙阴县是纯山区县、农业大县,水利建设尤为重要。建国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兴修水利,整地改土,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了永远铭记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记者在原水利局局长丁源溪等同志的带领下,追寻当年干部群众在水利建设中的足迹,重温他们战严寒、斗酷暑,舍身忘我,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
5月15日,记者跟随原水利局局长丁源溪、副局长刘庭来到岸堤水库。再见到这片阔别十几年的水域,两位老人心里感慨万千。
原水利局局长丁源溪:蒙阴的水利建设从无到有,到今天,靠的就是沂蒙精神,就是无私奉献。水利现在打下的基础,是老一辈,乡亲们为我们打下的有利基础,我们不能忘了他们。
提起蒙阴的水利建设,岸堤水库是不得不提的一座丰碑。1957年,临沂地区遭遇大洪水,致使淮河流域大面积受灾,仅临沂地区受灾面积就多达400万亩。惨痛的教训使党和政府下决心彻底治理沂沭河。岸堤水库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修建的。修建大型水库,首要的是库区移民。岸堤水库水面达10万亩,库区搬迁涉及千家万户。
原水利局副局长刘庭:蒙阴淹没了土地,淹没了村庄,像这样的村有七十多个村就坐落在岸堤水库,有的是整村搬移,还有的群众有的去了黑龙江,有的投亲靠友到各村去插村落户。
重山村地处水库库区,修建水库后全村300余老少需要迁移。政府一声令下,全村人二话没说,走上了迁移之路。当时岸堤水库建设时期的重山村负责人王在起,今年已经77岁。据老人介绍,岸堤水库修建前,重山村有1400亩耕地,人均近3亩;如今还剩270余亩,人均只有6分。
云蒙湖生态区重山社区居民王在起:所有被淹的地方最苦的就是重山,因为一开始挖它就碍着,筑起坝来合拢以后就赶着涨水,它本来原来的庄就很矮,就在河边上,一上水就淹了。
那时候的移民没有什么好的补助,去黑龙江的移民每户一床棉被、一件大衣、三尺布票,就近移民的什么补助也没有,但为了国家的需要,蒙阴库区的群众又一次发扬了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云蒙湖生态区重山社区居民王在起:党叫干啥就干啥,只要上级号召的事,下边没有折扣没有要求。
据统计,从岸堤水库建设到建成,有3.87万人移民他乡,水库占用土地6.3万亩,这些土地大都是肥沃的良田。
原县长胡家利:这个水库就是咱蒙阴县的县界上,可以说淹没的良田全部是蒙阴的并且都是好的,可以说把我们当时最好的良田淹没到水里去了。
岸堤水库工程建设时期,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施工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修建水库主要靠人海战术。在岸堤水库修建过程中,7万名沂蒙崮乡儿女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战斗中,蒙阴县占4.4万人,当时蒙阴县只有26万人口,不到六口人就出一个民工。今年77岁的重山村刘慎发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1959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20度,三天两头下大雪。清坝底关系着水库建设的成败,为了清好坝底,指挥部挑选强壮劳力,跳入水中人工清底,当时23岁的刘慎发就是参与清底的民工之一。
云蒙湖生态区重山社区居民刘慎发:雪在顶上下着,穿着小裤头,下了水上来裤头就扒不下来了,邦邦的硬,有的人不撑劲的得抬着上工棚里去,撑劲的自己就走着裤头就碎了。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