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水下作业,民工们只能半小时换一次人,下水前靠喝酒暖身。正当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大坝基槽内开始涌出了泉眼,越往下清,泉眼越多。
云蒙湖生态区重山社区居民刘慎发:我想着有一次,一个大泉眼堵不上了,马县长马承时(副县长 时任岸堤水库指挥部指挥),他急了眼了,没办法了,他一下跳下去了,那谁还不跳呀,都跳。
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清基工作一刻也没有耽误。数九寒天,虽然做了很多保护措施,但是当时参与水库清底的民工很大一部分人都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云蒙湖生态区重山社区居民刘慎发:大胯疼,这边疼,这边疼,胯子疼,膀子,两个膀子疼。
1960年刘慎发在工地上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年纪大了,自己和妻子都在当年的水库建设中留下了一身的病痛,但他从来没向国家要求过什么,只因为他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修建岸堤水库的妇女同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铁姑娘”。能推四个粪篓的铁姑娘又被称为“千金小姐”。他们推着一千斤的车子,一趟几里远,一天就是几十趟。当年年仅19岁的岱崮镇核桃万村村民张在莲就是“千金小姐”之一。
张在莲:爬坡的时候就撑不起来了,后旁一个,这旁一个给你扶着车吧,这旁一个给你扶着车吧,后边推着腰,前边5个拉头,这么嗷嗷的往上跑,跑上去卡的时候,和现在这样慢慢的倒下吗,不是,人都闪开,胡腾把脖子里盘一码下去,卡下,脚蹬着,自己拽回来,车不是有车盘吗,拽过车盘来,卡的干净了,回头就跑。
施工期间,所有干部群众住在半阴半阳像冰窖一样的地屋子,铺的是麦杆、山草和蓑衣,吃的是地瓜干煎饼和粮薯混做的窝窝头。建库过程中,甚至有一些人为了水库的修建,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据统计,在岸堤水库修建过程中,有3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88名民工致伤致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1960年4月,仅仅用了半年多时间,这座总库容7.49亿立方米的水库就建成竣工,这是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水利事业的兴建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的辛勤劳动。60年代,是蒙阴县水利建设的一个高潮,当时同时开工的水库有100多座,工程全都处在交通闭塞的山区。但那时全县只有40几名技术员,大部分都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蒙阴建设的外地人。
原水利局局长丁源溪:每星期回家拿一次煎饼那算是好的,有条件的,有的半个月回家拿一次煎饼,那时候煎饼不长了毛吗,但是同志们无怨无悔。
丁局长告诉记者,他来蒙阴报道的第一天就睡在单位的办公桌上,第二天,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就出发去了垛庄。在全县每一个水利建设工地,当地群众都把水利工作者当成亲人,自己喝不上水,从几公里远的地方挑水烧了给工作人员喝。正是这种鱼水深情,使得像丁老一样支援蒙阴的老一辈无怨无悔的留了下来,直到现在。
丁源溪:一个初步的计算,蒙阴县在打岸堤水库在打大小型水库总的工程量,他的土石方的量推挤起来,一米宽一米高的土坝能达到12500公里,相当于25000华里,这个方量是非常大的。
25000里,相当于红军长征的路程,这些全部都是广大干部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和当年水库建设一样,改革开放以来,蒙阴县积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谈到小流域综合治理,今年76岁的原水保局局长刘继山告诉我们。
原水保局局长刘继山:三山子一个老头我看着他在那里锄土,我问他你今年多大了,我八十了,我说你八十了你少干点,家去换个人来吧,不,我在这里响应毛主席号召,搞水利建设。
八十年代,全县几十条流域都进行了综合治理。高都镇温村流域,就是经济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典型。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