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会展赛事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招商引资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经典 
靠山
 

    崮文化网 2013年的清明节,天气还有点凉,柳枝刚吐新绿,墓地上的迎春花已悄然绽放,赵友平老人和往年一样,领着家人来到孟良崮烈士陵园,看望66年前和他一起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战友们。

    1947年5月13日黄昏,在山东省沂蒙山区孟良崮山下打响的这场惨烈的战役,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我华东野战军以伤亡12189人、伤毙俘虏敌人32676人,敌我伤亡减员比例近3:1的辉煌战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计划,创造了山地歼灭战和速决战的典范战例,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震惊中外。多年以后,美国著名西点军校把这场战役编入军事教材,让美国人百思不解的是,训练有素,美式装备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怎么会败在庄稼地里出身的华东野战军手里?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让战争致胜的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华东野战军背后有英雄的沂蒙人民,一座坚强而又伟大的靠山。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硝烟散尽,岁月流逝。绿树掩映,芳草连天的孟良崮上,战争的记忆日渐远去。为了永远铭记这场战役的珍贵价值,蒙阴县本着“深入挖掘、打造精品、突出特色”的原则,成立了专门的采访小组,全面搜集、整理与孟良崮战役有关的文字及音像资料。翻开尘封的往昔,沂蒙儿女在战役中感天动地的壮举,一次次地震撼着我们,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些朴素平常而又崇高伟大的人们。
    刘建后是垛庄镇后里村村民,今年已经89岁了,是孟良崮战役的亲历者。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老人,但当他讲起孟良崮战役,却滔滔不绝,非常骄傲。老人说,他这一辈子,默默无闻,没干过一件大事儿,要是有值得一提的事儿,就是参加了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我华东野战军的参战兵力共计3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像刘建后一样刚刚放下锄头的沂蒙汉子。沂蒙儿女踊跃参军参战,成为我军不竭的兵源。
    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并肩上战场,在当时的沂蒙山区是极其普遍和普通的事情。朝阳官庄的彭大娘就是送子参军的典型代表。彭大娘本名叫王步荣,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彭大娘忍受着刚刚失去丈夫的痛苦,让二儿子参加了八路军,不久,她的二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彭大娘独自承受着接连失去亲人的苦痛,擦干眼泪,把三儿子又送上了战场。在抗战极为艰难的时期,她先后把四儿子和三女儿送到部队。孟良崮战役期间,她又把身边刚刚结婚的大儿子送上了战场。当年,《鲁中大众》,也就是《大众日报》的前身,发表了歌颂彭大娘的诗歌:“朝阳官庄彭大娘,拥参工作做得强。母送子来妻送郎,彭大娘四儿一女上战场。”
   彭大娘送子参军表达了她对党和军队坚贞不渝的信仰,而在沂蒙山区,还有一位叫做宋炳锋的姑娘,用以身相许的方式同样表达了这种信仰。
    六十多年前,孟良崮战役激战正酣,在蒙阴县坦埠镇下东门村,还是大姑娘的宋炳锋就做出了令十里八乡震惊不已的举动。她在动员青年参军的大会上高喊:“谁要是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
  宋炳锋:“他娘不叫他去,他娘说不行,俺别的(小孩)都还小,就是他大点,咱庄里还好几个烈士,走了不见儿子了怎么办,连个后代都没有,连个老婆没有,我说 ,没事,我给他说一个,(他娘说)那个没有影吧,我说没影我跟着他”。
  宋炳锋的老伴在孟良崮战役中两处负伤,手指被炮弹炸掉一根,腿部被弹片擦伤,被评为“三等残疾军人”,1948年复员。1950年,宋炳锋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与残疾军人结了婚。携手六十多年,相濡以沫,幸福美满。宋炳锋老两口对军队有着特殊的情感,两个儿子先后参军入伍,一个是海军,一个是坦克兵,孙子和孙女也先后参军,并先后考入了军校,可谓军人世家。
    就是这位淳朴的大娘,年轻时将自己最美的爱情奉献给军人,年老后又将自己的儿孙送到部队。她没有文化,不求享受,也从来没有向上级和组织要求过什么,就这样默默的,在一座如此普通而宁静的农家小院里,平静的生活着。
   如果说宋炳锋大娘的革命浪漫主义举动,有一个幸福完美的结局,那么发生在李凤兰身上的,则是一段让人揪心的凄美故事。1945年4月,蒙阴县南保德村姑娘李凤兰与东关村的小伙儿王玉德订亲,并约定1946年10月19日结婚,还有两个月就做新郎的王玉德参军上了前线。按照当地风俗,良辰吉日这一天,本家嫂子抱着公鸡与李凤兰拜堂成亲。王玉德一去不返,但是痴情的新娘却坚信,总有一天丈夫会回家与自己圆房。一年一年过去了,李凤兰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作支前的动力。然而,王玉德牺牲整整10年后的1957年,李凤兰收到了丈夫的烈士证书。
    我们不知道,这10年中,李凤兰是如何的望穿秋水。当日复一日的等待,等来的是一张烈士证书的时候,她能活下来,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泪水哭干了,哭声耗尽了。为了给烈士的母亲养老送终,为了给烈士收养一对儿女,留下后代,李凤兰又坚强的活了下来。当烈士的母亲含笑九泉,当她为烈士收养的儿女长大成人,当王姓族人感恩这位伟大的母亲一起跪下的时候,共和国记住了:“李凤兰--一位永远而又伟大的新娘”。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赵友平老人,今年已经83岁了,孟良崮战役期间是华东野战军8纵23师68团1营司号员,那时只有17岁,是全营最小的战士。在老人自家的墙壁上,有一个精心设计的镜框,里面装了几枚军功章。老人拿下来,一一指着告诉我们,这个是淮海战役的,这个是渡江战役的,那个是抗美援朝的……,60多年来,老人一直没有忘记他所参加的孟良崮战役,没有忘记雕窝楼上你死我活的搏斗。
    孟良崮战役期间,赵友平所在纵队担任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攻克孟良崮旁边的制高点雕窝,驻守雕窝的是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的“禁卫军”手枪营。手枪营每个人一把手枪一把冲锋枪,装备精良,火力凶猛。张灵甫自信,只要守住这个制高点,孟良崮就安全,因此动用了自己的看家部队。陈毅、粟裕也深知这一制高点的重要性,拿出一个纵队,以十二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克雕窝。战斗打响后,山上敌人凭借精良装备和提前修好的碉堡负隅顽抗,我军的一次次冲锋都被敌人压住。
    赵友平:“没法说啊,(人家)一个小炮弹炸咱十几个,俺那伙子上去,真是越打越红眼,死拼啊!”。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华东野战军这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以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为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1017629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