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李立新先生
李立新,男,1966年出生于济南。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画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师从山东著名花鸟画家李方玉先生。
从事中国花鸟画艺术探索和实践30年有余,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独创,使中国花鸟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布局精妙,笔墨酣畅,气韵灵动,色泽滋润通透,画面优雅大方、不落俗套。
尤其兰草和墨竹,笔法娴熟灵动、收放自如、凝练飘逸,画面清新优雅、意趣盎然。作品中即表达了当代精神的诗情,又延续了传统的情调趣味。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是我国中青年画家中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画家之一。
教育(Education)
在济南艺术学校学习书画装裱专业;
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中国花鸟画专业;
在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进修中国花鸟画专业。
工作简历(Academic Career)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走向世界书画院院委兼走向世界书画院培训中心主任、山东省史志馆馆员、山东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济南名士书画院理事、香港珠江书画院院士、山东当代花鸟画院副秘书长。
先后在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老年大学、济南市老年大学、济南市民俗艺术馆等教育机构从事艺术教学工作。
展览(Exhibitions)
2000年,“艺术三人行”书画艺术展,济南市趵突泉公园。
2004年,个人画展,安徽省巢湖。
2010年,作品作为山东省的文化礼品赠送法国文化机构(国际法语联盟)和国际友人。
2011年,首次中、日(中国山东省与日本冲绳县)书画家交流展。
教学(Teaching)
长期致力于青少年艺术教育事业,深入中小学和社区,与艺术爱好者广泛交流,具有良好的口碑。
评论(Reviews)
李立新先生的花鸟画中,流露的是富于热情、重于生命色彩的艺术精神。一泓清气入胸怀,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清澈澄明的境界水准,是立新花鸟画清新淡雅的妙境,一泓清气也是其作品的品格,“清”是中国文化精神生命的内美,也是一种生命境界与一种价值源泉;绘画中的“清气”实际上是文化品位格调的表现,精神生命所达到的高度。
——光明日报
李立新先生画竹三十多载,悟出了画竹和做人的精华:删繁就简,简洁自然,中通外直,这才是作画和做人的一个高度。郑板桥曾有画竹三境界的说辞:“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就是艺术创作在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后,还要回复到最初陌生的样子,这样才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纵观立新之兰竹作品,用笔洒脱自如、墨韵浓淡有致的,于虚实、远近、隐显之间尽显隽永的风格。他深知画的气韵对于画的成功非常重要,气韵成古、或奇幻、或韵秀、或苍茫、或淋漓、或雄厚、或清逸、或味外、种种不一,清新峻绮,冷艳秀逸,自成一格。
——杨俊生
李立新先生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对生活和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情感和观察。三十多年来,他广交天下朋友,遍访祖国名山大川,以画会友,常于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索和心灵的交流,对传统的挖掘和自我的突破。
最后,衷心祝愿李立新先生的国画艺术之路,日益宽广!
笔落于方寸 神游于天地——李立新的花鸟画
李立新的花鸟画,看起来清淡、简练,一花一叶,淡墨淡彩,意至笔尽,不求繁芜,给人一派幽远沉静、古雅端庄之美。笔法上工写并济,交叉自然,既重工笔之形象细节刻画,又有写意的飘逸灵动之韵。展卷品赏,“冷”、“逸”之风扑面而来。
“用笔千古不易”。宋元以来,中国的文人画艺术可谓登峰造极。物象、笔墨的外在表露含蓄低调,而气、韵、思等内在世界却博大厚重。在此基础上,画家以临摹、写生、创作的道路,循序渐进,不断融合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弃扬有度。创作时追求作品的格调和气韵,用简约的形象表达出深沉、博大的意境,逐渐形成了自己清雅、冷逸,带有浓重人文气息的艺术风格。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笔落于方寸,神游于天地,数尺纸宣,就是精神世界的自由王国,能容纳万千气象。立新的画,看似淡雅平静,水波不兴,实则内蕴生动,于无声处见芳华,呈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学识修养。对画家而言,有所寄,有所遣,有所藏;对于观者来说,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李立新认为禅宗理念来自中国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和互相渗透,把中国文化中注重自然、和谐、灵性、气韵生动观念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因心造境,外平内深,此为立新作品之妙,非具法眼之人,是难识其中三昧的。
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谓寓兴,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寓作者的独特感触,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画史显示,由于精神所系,古代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多钟情于山水,对花鸟画偶尔涉足也大多局限于梅兰竹菊一类狭隘的题材。这是自设藩篱,阻碍了花鸟画走向形式和发展。晚明“青藤白阳”的崛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由传统文化内涵所锁定的题材界线,但在对待形与色的态度上,仍未能真正冲出文人士大夫以一贯之的“重道轻器”的精神牢笼。
李立新的花鸟画注重文人精神和表达,他笔下的梅花,把人们的审美心理与象征表达进行了充分的展现,看其画、读其诗,更能领略他的文人风骚之意。(天风)
文章来源:华夏艺术网
(嶅山书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