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崮文化网 著名诗人臧克家诗歌《有的人》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人们以为他活着,有的人活着,人们以为他死了;……”
为了劳苦大众生存操劳的人,他们的死重于泰山,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所谓“有的人死了,人们以为他活着”。
如果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即使他们活着,也是行尸走肉而已,所谓“有的人活着,人们以为他死了”。
历史上“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很是耐人寻味。
西晋时期,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59——306)在位当政。由于朝政腐败,天下荒乱,灾害繁多,老百姓苦不堪言,不少人饿死荒野。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用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传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面,当他听完了大臣的奏报之后,感到不可思议,世间竟然还有如此这般? “善良”的晋惠帝困惑之余,也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什么事情,在冥思苦想之后,拿出他的“解决方案”,大言不惭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有米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有史以来,贤明的君主,比如黄帝尧舜或者秦皇汉武还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的统治者,高高在上,君临天下,视小民如蝼蚁,似草芥。晋惠帝是“脑残”,还是“ 低能儿”?对于国家统治者来说,晋惠帝在其位不谋其政,必当遭到百姓唾弃的。统治者征收百姓赋税搜刮民脂民膏。他们一方面坐享其成,过着寄生虫一般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冷漠处之,丝毫不关心百姓死活,对黎民麻木不仁,任由草民自生自灭。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 是不敢想了!那么在灾荒之年,开仓放粮,或者设立粥棚施粥于民之类,总是可以的吧?往往雪中送炭的事情,总是点到为止,几无可能!
晋惠帝之流臭名远扬,不说也罢!这世界总是一分为二,是是非非有好有坏。
宋朝时期,苏东坡(苏轼)为杭州这一江南名都留下了太深的记忆,苏堤、东坡肉……
特别是“东坡肉”的故事,却是感人至深!都是吃肉,“东坡肉”的味道,与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之“肉糜”的味道,两者相较有所不同!
苏东坡在徐州和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知晓,在全国并没有叫响。真正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苏轼回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当地百姓深受其害。苏轼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西湖旧貌变新颜,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杭州的老百姓很感激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着猪肉担着美酒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马上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的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据说,后来有人拿“东坡肉”说事,就有些演义的成分了。此为民间传说野史,不是正史所载传记。朝中奸臣当道,苏东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畏权势,不为奸臣所容。这时见他得到百姓爱戴,自然有人心里忿恨。他们当中一个御史,乔装打扮之后,到杭州前来找茬,存心陷害苏轼。在杭州第一天午间,在一家菜馆吃饭。堂倌递过菜单,请御史点菜。他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好奇之下问明缘由,然后指名要吃这道菜。吃过“东坡肉”之后,感觉味道竟然不错。听堂倌介绍,这是杭州各家菜馆公认的第一道名菜。御史就把杭州所有菜馆的菜单都收集起来,兴冲冲赶回京城去了。御史一到京城,立马拜见皇帝,他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为官,贪赃枉法,坏事做尽,老百姓恨不得吃了他的肉!”皇帝就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证据?”御史就从怀里掏出一大叠油腻的菜单,连忙呈送皇帝面前。皇帝也个是糊涂蛋,一看菜单,不分青红皂白,即可传旨,将苏东坡革职查办,远远地发配到海南充军去了。
苏东坡被调职充军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然还像过去一样赞扬他。就这样,“东坡肉”代代流传直到今天,还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晋惠帝死了,就像一粒沙,已经化作历史的尘埃,消失不见。 苏东坡作古,西湖美景苏堤仍在,“东坡肉”名扬天下。
作者:李斌 山东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