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崮乡探奇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会展赛事 画说崮乡 岱崮地貌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行业之窗 崮乡春秋 崮乡小荷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当前位置:   首页  >>>  崮乡人物 
印象火笔画——小记烙画非遗传承人孙胜运
 

   崮文化网讯 凝重、端庄、大气。静静地看你,仿若你就是自带光芒的那种,相比于其他的国画、油画、沙画,你更像是精雕细琢的景泰蓝,又如特制绝版的青花瓷。如此的厚重而瓷实,令人惊叹和艳慕。与你的相见,确实是一场美丽的艳遇。谈不上有缘千里的缘分,算不上众里寻你千百度的找寻,那么自然而然地我就遇见了你。

    用水粉作画,用油彩作画,用流沙作画,或者泼墨作画,这些我都可以理解。可是用火作画,即火笔画(也称烙画),如何用火,如何烙,烙在什么材质上?当我第一次听到用火烙画的时候,着实惊了一下。我不知道烙画的笔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是在何种材质上烙。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开始走近了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卓有成就的火笔画非遗继承人——孙胜运老师。
    早就听说小城中有一位自学成材的烙画家。在一个冬日的黄昏,下班后,在总编丁军国先生的带领下,我和崮文化网的几位作家会员一行,来到了孙老师的烙画工作室。

    深冬的黄昏很短,夕阳褪去,小城很快被渐次亮起来的灯光包围,小城街道上处处车水马龙,显得非常的繁荣,也很祥和。绕过几条街,我们就到达了小城的亿豪门广场。这里面店铺林立,但我很少来逛。进门没几步,我们很快就来到了他的烙画工作室。

    知道我们要来,孙老师早就在店里恭候了。几句寒暄之后,我开始打量眼前的孙老师。只见他高挑的个子,瘦长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与人握手说话时,似有一丝腼腆掠过。再看穿戴,完全看不出我想象中的艺术家的气质和风范来。并没有时尚的服饰加身,也没有擦拭锃亮的皮鞋,却有一顶半新不旧的毡帽戴在头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像极了普通的老农民,或者说更像是一位农村邻家大叔的样子,敦厚而朴实。

    看到我们一行好几个人到来,他略显拘谨。招呼我们进店,可是店面确实有点小,被一些与烙画有关的成品、半成品、甚至一些原材料挤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

    进得店门,环顾店面。墙上挂着和屋角堆放着很多装裱成功的烙画作品,还有很多大葫芦、小葫芦、长葫芦、圆葫芦以及奇形异状的葫芦。葫芦上有的作了画,有的还没作画。在中间位置当然是一块大型案子,上面同样堆叠着这样的成品和半成品。总之,在他这里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但也充斥着一种自然的凌乱和无章的美,窃想难道这就是艺术家们大成不拘小节的样貌吗?

    我其实是因为听说他正在完成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烙画而来,听说他的烙画成果已经被市里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非遗,而他本人也被授予火笔画非遗传承人。我非常希望欣赏到我从小就崇拜的那些水浒中的好汉形象。什么“及时雨宋江”啦、“智多星吴用”啦、“小李广花荣”啦、“玉麒麟卢俊义”啦、“母夜叉孙二娘”啦、“一丈青扈三娘啦……我多么希望在我的眼前会呈现出“武二郎打虎”或者“鲁智深倒拨垂杨柳”的情形啊!可是令人有点遗憾的是:孙老师的水浒好汉系列作品并不在这个工作室里。所幸,当那些琳琅满目的火笔画成品和半成品堆积在我的面前,出现在我视线中时,我就知道他的烙画确实是独具一格,非同寻常了。

    你看,那奔腾的八骏图、那啸居山林的虎大王、那似要开屏的雄孔雀、那领着孩子在草丛中刨食的鸡妈妈和鸡爸爸、还有那萌萌哒的小鸡仔;那用木栅栏围拢起来的农家小院、那江南水乡里宁静的青石板路、那厚重典雅的灰墙黛瓦的民居;那成串的水灵灵的葡萄和在葡萄枝上展翅欲飞的麻雀、那粗壮的南方竹、那雪地里绽放的腊梅……他所有的作品都那么逼真,而且散发的那种独具特色和浓淡恰好相宜的焦黄的颜色,那么吸引着我的视线,震荡着我对火笔画的感觉。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孙老师的火笔画人物系列。在这里着重介绍几幅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创意画吧。你看,对面墙上挂着一幅伟人毛泽东题材的情景画。画面显示,在土炕前,年青的毛泽东坐在一把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对着围着他的三个青年讲着什么。四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特别是三个年轻人,他们听得那么投入,眼睛里都放射着光芒,让我们感受到战火纷飞年代中少有的闲情逸趣的时光。那火笔画的颜色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土砖、木凳、人物衣饰和佩戴(袖章)、茶缸、书卷以及人物的表情,令人惊叹那种祥和而温馨的力量。

    你再看,旁边的一幅烙的是一对老年夫妇。他们的年龄大概都有六七十岁的样子,满脸的褶皱非常生动,看得出是两张饱经岁月沧桑的脸,男的戴着一顶翻毛兽皮的帽子、对襟棉袄,女的戴一顶旧式的老太太帽、身着大襟袄。看上去像是一对北方的老夫妻。老太把头埋在老头的肩头,他们正共同捧着一件物品在欣赏,老态龙钟的嘴角和眉梢荡漾着葱茏的笑意,显示着一种幸福和温暖。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谁人不慕羡这样夕阳红的画面呢?

    你再看,还有一副是为母亲节特别敬献的白纸烙画,主题自然是孝老爱亲,取义祖孙三代三个女人和谐相处的画面。但见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子半坐在木椅的一帮上,正为坐在同一把椅子上的脸上沟壑纵横、年纪沧老的母亲搽脸,而对面小八仙桌前的小板凳上正坐着一位扎着长长独麻花辫的小女孩,她的手里握着一个小茶杯,侧脸正目不转睛地望着母亲为奶奶(或者姥姥)所做的一切。是的,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言传身教,而对老人最好的爱就是陪着他们慢慢变老。爱是需要传承的,孝道也一样。

    看完了墙上的几幅人物画,一转身,我发现侧面地上放着一副更为沧桑,更为艺术的人物头像火笔画,我觉得这一副必须要重点写,而且还要隆重推出一下。你看吧,这是一位怎样饱经沧桑的老农形象的典型呢?如果仔细数,你能数出人物脸上的每一笔每一画的皱纹,你能看透映射在老农浑浊眼光中那深不见底的苍凉。他头上裹着的包布条的帽子,两只越老越耳背的招风耳,蒜头和烟袋锅子一般大鼻孔的鼻子,瘦瘦的脸颊上的颧骨,似乎一张一翕的苍老的双唇,以及鼻子下面和下巴颏下被稀粥沾湿了的了了无几的几根胡子,都那么张扬跋扈着艺术的美感。那老汉用十指苍老的双手捧着一只盛着稀饭汤的碗。他端着擎到嘴边的饭碗,眼睛却悲凉地望着远方,他是在想什么呢?他的松树皮一样的手,他的铜钟一样的脸,他的似有万千愁绪的眼,说明的是什么呢?老农民,农民老,这难道不是沧桑的代名词和最好的诠释吗?

    我被这幅画作深深震撼了,忍不住问孙老师,我想知道这幅画会以什么样的价格才舍得出售。孙老师憨厚地笑了笑说,多少钱也舍不得买啊!旁边的丁会长悄悄说,有人出三万买,孙老师都不舍得啊!是啊,这作品怎么舍得买呢?不过,不舍得归不舍得,该舍得的还是要舍得的。听孙老师说他正想为我市的非遗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要把即将收官的水浒好汉系列捐出去,捐给国家!听他如此说,我们一行更加敬佩起他来。我更加想一睹他的好汉系列作品了。那就只有期待孙老师的佳作赶紧收官面世吧。

    我边祝贺他,边把玩起手边的一个大葫芦来,葫芦上烙的是一人牵一马,从人物的打扮和气宇轩扬的武将风骨上,我猜测这位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将军英姿飒爽地提刀牵马,长髯飘飘,难道不是威风八面的关羽将军形象吗?从这幅烙画我又想象了许多三国时期飒爽豪杰的雄姿,也算过足了仰慕英雄的瘾。

    说到葫芦烙画,听说孙老师为了能种出差不多大小和形状的葫芦,完成他心中要进军的人物系列,他专门承包了一亩地,每年都要亲自去种葫芦,吃住在地里,每天就盼着心爱的葫芦快点长大。收获了之后,他还要忙着给葫芦去皮、晾晒和储藏,这也是他烙画人生的一部分。真希望孙老师可以再找到差不多的108个葫芦,再烙一套木火笔画以外的葫芦版的梁山好汉系列,或者还可以烙制一套三国英雄套系哦。期待孙老师的火笔画艺术更加精湛,期待他的烙画人生更加精彩!

    看了这么多的火笔画艺术品,我最终还是忍不住央求孙老师现场为我们展示一番火笔画的运笔。孙老师拿起了他绘画的火笔,说白了就是一块电烙铁。他告诉我这个类似钢笔的烙铁,它出来的电流是用血压计调出来的。画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线条,用多大的电流,需要在创作中不断摸索、调试,才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火笔烙画,需要小心起草画面,起草好了,才有可能烙好,这就比如景泰蓝的鼬胎。只见他,右手拿起火笔,在草稿底子上轻车熟路地运笔,游刃有余地作画。不是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吗?如果不是起草生动有模有样,如何运用火笔,掌握火候烙出栩栩如生的画作,达到恰到好处、一切刚刚好的艺术境界呢?

    看着孙老师在倾斜的画架前,在一块三合板上笔走游龙地烙画,我又忍不住好奇心想亲自来试一试。于是,我从孙老师的手上接过了火笔,在画架前铺开了身子,表情凝重地学着孙老师的样子,一笔一划地烙了起来……(冯云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