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文化网讯 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是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地,全村1139口人,贫困户162人,党员46名,属于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近两年来,通过全村上下共同努力,截止2017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实现增收13万元。工作中,主要是实施了“12345”发展计划,概括起来就是“树立一个信念、落实两项制度、实施三个工程、抓好四个产业、改善五项民生”。
一是树立一个信念作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强调:“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进程中不能让老区人民掉队”。这是我们农村干部做好工作的信念支撑,正是这种信念,让我们基层干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更加坚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在协调项目上,不断去学、去跑、去争取,否则天上不会掉项目。为了修好村里废弃的水库,村“两委”到市县跑了不下20趟,最终争取到了扶持资金。就这样,云头峪一共跑成了26个项目,协调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
二是落实两项制度聚合力。支部不强、队伍不硬,工作开展就无从谈起。为此,抓了两项制度。一个是落实“支部主题党日”制度,每月上旬,开展1次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集体学习,通报上月工作,介绍本月打算,征求意见建议。第二个是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级重大事务全部按程序民主决策,大事小事及时公开,让群众明白,让干部清白。在此基础上,村干部“约法三章”,坚持谋事不武断,遇事“两委”坐下来充分商量;干事不独行,发动党员干部一起干;成事不揽功,把成绩归功于大家。通过这些措施,支部树起了威信,干任何事,干部硬气了,群众服气了,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三是实施三项工程打基础。经过不断总结得出,以前村里穷,主要原因就是缺水少路荒坡多。村“两委”找出症结后,首先从解决制约村庄发展的基础条件入手,实施了“蓄水”、“修路”、“造地”三项工程,先后打深水井3眼,建水库1座、塘坝7处、蓄水池6个,铺设管道9000米;修生产路17公里、环山路10公里;开荒整地、裸岩造地近600亩。水足了,满山的干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路通了,山上的土特产运出去变成了香饽饽,地有了,村集体发展壮大有了本钱,村里发展的路子一下子活了。
四是抓好四个产业强支撑。基础条件改善了,就把眼光紧盯“村增收、户脱贫”这个目标,发展了“种、养、加、旅”四个产业。“种”,就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大樱桃500亩、花椒200亩。“养”,就是新建养羊场对外承包,为每户贫困户购买了4只山羊,户均增收4000余元。“加”,就是利用闲置校舍,建设扶贫车间,进行服装加工。“旅”,就是依托大众日报创刊地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乡村旅游。这些产业大多后期投入小,技术要求低,便于管理维护,能够长期管用。这样,村级服务群众、贫困户脱贫兜底都有了长效保障。
五是改善五项民生送温暖。聚焦群众需求,重点办了五项民生实事:针对群众办事难,建设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村干部轮流坐班服务。针对群众看病难,打造了市级示范卫生室,先后邀请县医专家来村义诊10多次。针对群众居住环境差,帮助32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167户村民完成改厕,安装路灯85盏。针对群众休闲难,新建文化广场3处,安装健身器材4套,定期开展文体活动。针对少数群众生活难,协调第一书记和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争取社会爱心力量,先后救助重病患者1人、贫困家庭学生8人、残疾人4人。正是这些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总结云头峪村多年的脱贫攻坚工作经验,深刻体会到,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做到“四真”:要树立“真信念”,农村工作不容易,建设美丽乡村更不会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但只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称准基层干部的责任重量,就会有干就干好的自觉和担当;要练就“真本领”,必须会调研摸清家底,善规划定好路子,能协调借来东风,工作扎实自然换来美好变化;要带着“真感情”,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家人,对着群众需求干,工作就不会跑偏;要锤炼“真作风”,不仅要善攻坚更要会团结,不仅要善谋事更要会创业,真正夯实农村基层战斗堡垒。(王顺贵 李永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