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剪影之二
崮文化网讯 题记:过去的十年,是信息产业革命的十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商务则在十年间迅速膨胀,交易额实现了44%的年均增率,成为了释放购买力、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在这一切的背后,既归功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渗透,也归功于路网建设的持续完善。当过去偏远的山区被纵横的交通路网所覆盖,“坐地日行千里”的愿景在每一个角落实现,农村与城市沟通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农民透过信息高速路感知城市的潮流与秩序,城里人则通过便捷的公路路网享受到了农村的绿色和健康。曾经“空巢”的农村有了生机,人潮回流中,是心里放不下浓郁的乡愁,更是眼中看到了在家乡大展身手的机会。岱崮镇尖洼村的小伙魏长城,就是其中之一。
临近年关,26岁的小伙魏长诚显得十分忙碌,不仅处理订单每天忙到深夜,隔三岔五还要在临沂青岛之间奔波来回,用他自己的话说,平时虽然也很忙,但每年总有几次特别忙的时候。他上次忙成这样,是2017年的“双十一”。
这是魏长诚从事电商销售的第八个年头,事业已经步入了正轨。如同大多数自主创业的年轻人一样,创业初期的魏长诚也碰了不少壁、遇到了许多挫折。2009年,魏长诚从职业学院毕业,满怀对大城市的向往乘上了南下的火车,只
身一人到深圳打拼。在那里,他碰过壁、吃过亏,更多的是学习了本事、增长了见识,魏长诚凭借沂蒙人骨子里的坚强和聪慧,在一家电子行业公司里赢得了一席之地。
“父母在,不远游”,魏长诚是个孝顺的孩子,虽然在外打拼有了一点成绩,但家乡父母年纪大了,他远在他乡宗感觉不踏实。在那个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的时期,在学校时就接触过电商销售的魏长诚一直关注电商发展,他不止一次地想回家创业,但一想到老家交通不便、道路崎岖,甚至连个快递都送不到村里,他只能无奈地把回乡的念头压在心底。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在电商销售平台上发现有家乡的土特产品在销售,而且销量和评价都很不错,他意识到,也许回家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经过调研,魏长诚发现,家乡早就不是印象中的闭塞落后,镇上的公路进行了修缮拓宽,新修筑的景观路纵横贯穿,路灯、指示牌、绿化带、安全护栏一应俱全,“户户通”工程将水泥路修到了农民家门口,一下雨就出不去门的历史一去不返。
路好了,车多了,来往的人流量不断增加。远道而来的游客见识到了这里的美景,品味到了当地的特产美食,流连忘返,以前路难走时争着往外跑的年轻人则看到了商机,反而愿意在家乡发展。
有上学时学到的专业知识,加上近年来摸索着接触微商
积累的经验,魏长诚果断回乡创业,从事崮乡土特产电商销售,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蒙崮缘”草茶。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魏长诚除了把家乡的电商产业做大,还把网点开到了青岛市,成立了10多人的营销团队,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日平均发货量达到了5000罐,月销售收入超过了10万元。
魏长诚电商事业的发展,让山野的苦菜、蒲公英这些土坷垃变成了金疙瘩,也带动周边的剩余劳动力广泛参与到电商产业的各个环节,年轻人可以从事营销工作,上了年纪的则能够提供无公害的土特产品。
谈到回乡创业的收获和下一步的打算,正忙着为周围的贫困户准备帮扶物品的魏长诚摆了摆手,不好意思地表示,家乡的景美、人美、产品好,我做的,充其量算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关键在于路好了,交通方便了,外面的人能进来,我们的产品能出去。一路通,路路通,现在做的事只能算通开了这条路,岱崮有数不尽的优质物产,以后都要从这条路运出去。(张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