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古城城隍庙
目前的考古发现,东安古城有龙山、商、春秋、汉代城墙,比历史记载的汉代郡城提前了2500年,古城的历史至今已达4500余年。并在古城的周围发现了距今6300余年的大汶口墓群,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墓群以及距今1600多年的汉代墓群。另有大量的稀有文物为证。这些发现对进一步研究东安古城的历史与变迁郡城的布局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该遗址1997年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杜牧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诗本是形容江南寺庙众多的意思,但这个数目显然是带有夸张的性质。因为“四百八十”是唐朝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作为北方来讲,历朝历代所建的寺庙也不少,既有官方所建,也有民间修筑的。就拿东安古城来说吧,这样的一座古城能没有或多或少的寺庙吗?但因为今已无存,其址难寻了。这些砖石或木质结构的寺庙,或毁于风雨雷电,或毁于兵戈野火,或毁于失修与建设。说到底是毁于时间,时间才是真正的敌人。它们以传说的形式存在,幻影取代了实体。
东安古城城隍庙
据今年的百岁老人杨发琪讲,他是老东里店人,住所与东安村相距也就一公里之遥,有很多老亲戚就是东安村的。年轻时去东安村走亲访友,还看到老城及村后的一些残存庙殿,觉得奇特、好玩,于是多次去那里探究,甚至连吃饭都忘记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文革”时期,大多遗迹不存在了,只有城隍庙的遗址存于老城顶东部,古城护城河南。城隍庙原为官方所建,建庙之地为古城官府驻地。经专家考证,建庙历史已有2600多年。村北城隍庙近在清末复修过,有古碑为证。1989年春月,本村村民和外来慈善者自筹资金进行了修复,2001年秋勒石以记。2014年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始成现状。 现在的城隍庙仍为三间,独院,位置还是在东安村东北角的原址,庙墙及砖木结构基本保持了庙的原貌。室内正面供奉着城隍老爷等五尊塑像,两边的对联是“法网难逃严惩罪恶人,王法如山公道人间在”,横披是“赐福众生”。四周内墙上皆为彩色壁画故事,并有“明镜高悬、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等字样。庙壁外两山及后墙涂红,正面为前出厦,设红色立柱。城隍庙匾额为红底黄字,高悬正门之上。院内新植四株柏树,生长旺盛。整个庙院用灰砖瓦砌起了一个高大的平台,平台四周是院墙。另外还新建了院门并用上等石料修建了台阶和护栏,整个皇城庙要比周围民房高出许多,从而显得庄重、威严。另外,崮乡村民们还在庙院内修了一座不大的石大夫庙,在庙院外的东边修了一座很小的土地庙。
东安古城城隍庙
城隍崇拜是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从远古时代天子蜡祭水庸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期城隍所祭祀的是城池建筑物,这是自然万物皆有神的观念使然。城隍信仰属于道教的范畴,按道教的说法,城隍是守护城池的地方长官。在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周礼》记载,在周代的腊祭八神之中就有水(即隍)庸(即城),城隍大概就是由此衍化而来的。“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庙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只有县治以上层级的城市才能设有官方的城隍庙。通俗的讲,古代的人认为每一座城池必须一个神仙来管理,这个神仙就是城隍,城隍庙就是供他的。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官府和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管理神。刘邦即位后,令天下郡县各附城立庙祀之。说明了城隍信仰带有人文崇拜的内容、赋予人格化的城隍神。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朱元璋大封京都及天下城隍,诏示天下建立都、府、州、郡、县城隍庙,规定城隍的官阶规格与当地官署的正衙相同。洪武三年,将城隍这祭列入国家祀典,“定庙制,高广视官署厅堂”,“在王国者王亲祭之。在各府、州、县者令主之”。城隍庙的地位由此空前提高。 城隍信仰和祭祀活动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在城隍庙修建和祭祀过程中,内容多为庙的主神歌功颂德,保佑一城平安。或警世之言,劝导人们规规矩矩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崮文化网独家稿件 转载必究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