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拜寿
(二)
山都是由石头构成,在沂蒙山里,我天天与石头打交道,见到了许许多多的石头,有花刚石、石灰石、水成岩、火成岩、变质岩、蛤蟆石、麦饭石和大青石等等。我所攀登的一座座崮顶,多数为石灰石构成,但也有众多其他石种的点缀。每当我登上高高的龟蒙顶,总希望那就是一块庞大的石灰石,但蒙山的石质结构属泰山变质岩系,而花刚石和麦饭石也夹杂其中。它虽高过千米,四周也有峭壁巉岩,但它毕竟不是崮,那是有着无限风光的悬崖。
我几次站在这“岱宗之亚”的顶端,瞭望和心数在这座大山四周所攀登过的那些崮。虽然它们朦朦胧胧地隐身在群山之中,可自己的心中明白,它们中的任何一座,都留下了我的一段人生经历,同是也正在展示和即将展示大自然和地球的若干密码。有少数几个崮已早有些名气,但绝大多数却是默默无闻。“岱崮地貌”的发现和诞生,是给沂蒙几百里山区既是“锦上添花”,又是“光彩门第”,也是“雪中送碳”。
这“顶天一柱”蒙山,东面有孟良崮、龙头崮、马头崮等,东北面有纪王崮、东汉崮和摩云崮等,南面有抱犊崮、柱子崮和由吾崮等,西面有太皇崮、吴王崮和曾子崮等,北面有南、北二岱崮和松崮、瞭阳崮等,蒙山的一圈都是崮,这也是它的一份全世界的山所不具备的自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形成与分布,那我也说不清了。
蒙山还有一种更明显、更逼真、更生动的表现。
它高于千米的14座高峰,包括低于千米的一些山头、峰巅,各自表现着一些天真的、引人发笑的景致。到处分布的龟状岩石,有大有小,有圆有扁,有的始于山脚,有的攀踞山坡,龟首、龟背和龟足清晰可见。形状神奇,态势可人。它们一堆一堆,成群结队;老老少少,拥拥挤挤;托儿带女,扶老携幼;争先恐后,举家上路,一直向着山顶的目标奋力攀爬,那惟妙惟肖的憨态,并未经艺术家们设计与绘制,却能令人捧腹。
中国被称为龟山的最少不下十座,但那些龟山上,并没有神龟、灵龟,更没有这样多的爬山连续爬了几亿年的龟群。此处龟蒙顶仅仅是蒙山中云蒙、彩蒙、龟蒙和东蒙四大山峰中的一座峰,就是在这里发现了散落的成运动姿态的龟群,而在其他龟山上和蒙山别处是看不到的。每次到了龟蒙顶上我就想,如果这顶上有只山头般大小的石龟,横卧在大地与苍天之间,山腰上又有群群小龟,山下是堆堆龟卵,那可就成了真正的世界奇观了。
(三)
记得我曾在某篇文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高度凭的不是肉体,而是思想。他的思想境界有多高,人就有多高。如果没有思想,就如软体动物,是永远站不起来的。
蒙山早就是齐鲁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山。2,000余年来,一直为文人骚客、帝王将相所瞩目。《论语》中记载颛臾王曾主祭蒙山。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留下了儒、道、纵横家代表人物孔子、庄周、老莱子、鬼谷子的足迹。鬼谷子在此修炼授徒,弟子过百,著名者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汉朝史学家蔡邕等曾隐居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结伴游蒙山,杜甫写下“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佳句。唐玄宗曾率群臣登临蒙山;苏轼游蒙山作诗吟诵蒙山;明代文学家公鼐作《蒙山赋》诵叹蒙山;康熙大帝冬游蒙山留下“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的诗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历蒙山则留有“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优美诗章。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达和先进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区名人辈出,荀子、曾子、蒙恬、刘洪、匡衡、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公鼐、左宝贵等很多业绩卓著的人物,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尤其是曾子、诸葛亮和王羲之三人,更是“大名垂宇宙”。只要有了这样一群人的生长史,一片地区、一个城市或一座山自然就立起来了。
作者为中国当代十大徐霞客之一,中国崮文化网顾问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