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会展赛事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招商引资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故事 
发生在沂蒙山区的“二十四孝”故事
 

    崮文化网 “二十四孝”是元朝郭居敬编撰的一部宣扬孝道的书,此书集历史上二十四个人物的“孝行”编成,二十四孝在我国流传已历经600多年,影响广泛。

经研究发现,“二十四孝”当中的二十四个人物,故里是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辖境)的有七个。也就是说,“二十四孝”中有“七孝”是发生在沂蒙山区。他们是“啮指痛心”的曾参,“百里负米”的仲由,“芦衣顺母”的闵子骞,“鹿乳奉亲”的郯子,“戏彩娱亲 ” 的老莱子,“埋儿奉母”的郭巨,“卧冰求鲤”的王祥。

父慈母爱,子女孝顺,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传统。“人”之构架,一撇一捺,在于相互支撑。蒙阴县自古就有“交上钱粮不怕官,孝顺老人不怕天”之说,可见民间孝道的定位之高。流传在社会上的说法,普遍的价值观体现“连父母都不孝顺,不和他交往、合作!”孝敬老人,不在于有没有时间。孝敬老人,不在于有没有钱。现在社会进步,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谁没有父母!我们做子女的,常回家看看,嘘寒问暖,哪怕就看一眼,哪怕只说句话。就在今天早晨,就在目前当下。

    一、发生在蒙阴县的《二十四孝》故事。

    清康熙十一年版《蒙阴县志·孝友》载:“孝,百行之原也。大舜而后,其可法可传今昔通称者,二十四人而止。而莱子、郭子则蒙出。夫以古今之遥,宇宙之大,乃以蒙邑之小,竞于二十四人中有其二,亦一奇也!”蒙阴虽然是区区小县,二十四孝人物竟然有老莱子、郭巨二人名列其中。由此可见,蒙阴县自古以来就是孝老爱亲的文明之乡。

     1、 戏彩娱亲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特别孝敬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他72岁时,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子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他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天,他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并在地上打滚。二老还真的以为老莱子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年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2、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蒙阴(岱崮镇朱家庄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在挖坑时,在地下三尺多深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清康熙十一年版《蒙阴县志·坊表》载:“孝子坊,为郭巨立,在孝堂山下,久圮。”另载:“郭巨墓,在县东北九十里,乾山之阳。”

    二、发生在费县的《二十四孝》故事。

    1、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今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冉耕、冉雍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三、发生在郯城县的《二十四孝》故事。

    1、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今郯城县)人。春秋时郯国国君。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四、发生在平邑县的《二十四孝》故事。

    1、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人,思想家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主张“慎独”,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明代嘉靖时,儒家尊他为“宗圣”。

     2、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今平邑县仲村镇)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五、发生在兰山区的《二十四孝》故事。

    1、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徽,琅琊(今兰山区白沙埠镇诸葛城村)人,性至孝。生母薛氏早丧,继母朱氏心地偏狭忌刻,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持之而归,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卧冰求鲤、黄雀入幕和风雨守孝的孝行久传不衰。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其关键就是“以人为本”。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为一个家庭来讲,家和万事兴。和谐的精神是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等无形的气氛,而不仅仅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足。社会的秩序和谐是靠道德维持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虽然沂蒙崮乡“七孝”故事当中有些封建迷信、神话色彩,但是我们要去其糟泊,吸取精华。掩卷而思,我们应当知道些什么,知道做些什么,这是我们应当需要思考的事情,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李强,蒙阴县档案局工作

 


相关阅读:
⊕新星村里“孝星”多 ⊕“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蒙阴分会”隆重揭牌
⊕丁郎刻木孝母 ⊕好媳妇左孝兰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1017629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