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养育一方人的灵魂。
时下,我听有人这样说,真正的文化绿洲只存在于西方,中华文明绿洲的源头已经枯竭,所以,我们要更好地钻研西方的先进的文化,来塑造我们自己民族的精神结构与灵魂,如若不然,就会被社会主流文明所淘汰。
读过《我在崮乡等你》这份电子稿,就进一步证明了我固有的一些看法:只有用自己的文化,才能塑造自己的灵魂。其他民族的文化,那是别人的财产,虽说可以交流借鉴,但不能从根本上为自己所用。用别人的文化,无法塑造出自己的灵魂。在过去50多年中,长时间的海外生活经历,使我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
在书稿中,作者起码在三个方面与读者进行了会心的交流、慷慨地分享和温馨地表达。
第一是对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对自己的母亲。
“母亲就是我们的天地,是全家人幸福生活的承载,或精或粗,或浑或素,只要是娘做的,就是无上的美味,因为里面满满装着都是对子女的爱。”
这就是娘在一个家中的位置。
“孩子进家门一定是先叫娘,即便是先看见爹,一定是问‘俺娘呢?’有娘的地方就是家,所以说想家了就是想娘了。”
这是这些年来我所见到的对母子情深最好的诠释。这几句话,如一缕春风无声地进入了一位少年丧母、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房。
去冬,吾在广州,曾在微信回了朋友四句话:闻君北上看老娘,本人亦是齐鲁腔。漂泊人间一甲子,慈母坟头是故乡。
由此看来,读者与作者的心怀是何其相似!
第二是对传统、道德、诚信和家风的呼吁。
人们越来越发现,对后人及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教育成为国家与民族未来头等重要的大问题了。
历年历代、国内国外,对后人的教育主要分三部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过去两千多年,中国的社会教育主要靠宗族的祠堂来完成,许多历史上的名仕大家都是从祠堂的教育中走出来的。如今,中国的祠堂消失了,它原来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和家庭的身上。而作者的聪慧,则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点。
顾炎武:“生来一诺比黄金。”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交上皇粮不怕官,孝敬老人不怕天。” “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
作者所举例句,看起来简单,其实包含和深刻的哲理与寓意,读者从书中可以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第三是对古代诗词的运用,会使这本书更厚重,更深邃,更有文化价值。
我不是诗人,并不擅长于诗,但中国诗歌拥有悠久的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最传统最具特质的文学形式。请看书中诗句: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 这就是中华诗词,再古再旧照样能拨动后人的心弦。它们是抚慰心灵最好的东西。
作者用壮丽的山水、甜蜜的瓜果、奇妙的崮群和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欢迎朋友们到崮乡做客。因我先睹其稿,或许首先到达的外地客人就是我本人。
作者简介:李存修,山东安丘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毕业。行走世界近百国,被评为中国当代徐霞客、中国首届十大旅游风采人物、中国旅游休闲30人。
崮文化网独家稿件 转载必究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