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君
4月21日,我们崮文化研究会一行14人赴沂水登崮考察。蒙阴与沂水山水相连,沂水和蒙阴交界处的泉庄镇,崮也很多。李存修先生在纪王崮等候我们。先坐索道登纪王崮,从空中看,纪王崮西崮群连绵,有歪头崮、透明崮、锥子崮、剪子崮、连崮、橛子崮等。其中,看上去最陡峭、最高的是姜家崮。远望姜家崮像岱崮的水泉崮,又有点像小崮。
在泉庄镇政府副镇长、组织宣传委员赵光峰先生,沂水县文联主席、著名诗人邵光智先生及当地向导李老的陪同下驱车赶往姜家崮。一路歪头崮(据说有三座崮叫歪头崮)和锥子崮在南,透明崮、剪子崮、连崮、橛子崮在北,姜家崮在西。一座一座崮相连,像极了岱崮镇。歪头崮像对崮中的一个,剪子崮与橛子崮则像石人崮哎。
向导向我们介绍:“姜家崮位于沂水县泉庄镇北,海拔617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有姜氏居此而得名。崮顶周围是二十多米高的峭壁,十分险峻,易守难攻。原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黄子忠曾写了一首《忆坚持姜家崮》:‘山名姜家崮,峭壁入云端。山顶面积小,计亩三十三。抗日烽火起,顽伪曾抢占。三易云梯上,我军驻一班。工事牢又固,坚持十一年。气死反动派,日寇啸徒然。三千蒋家军,围困十余天。乖乖受严惩,军民笑开颜’。”
到山下,我们下车登崮,从南面登崮。抬头仰望,姜家崮跟下,坡度极陡,看来爬崮得费得力气。崮体非常险,向导说登不上崮顶。我们带着登峭壁的绳子呢。我跃跃欲试,它的陡和险太吸引我了。崮跟下有一块一块白色石块,像石灰岩,仔细定睛一看,原来是会移动,确定是羊群,这里的羊真大,像小牛似的。我们在呼呼的山风里蜿蜒前行,脚下是裸露的紫红色页岩,颜色猪肝红,厚度达近200米,这是我见过的最纯正、最厚实的紫红色页岩了,已风化成紫色土。紫色土是很肥沃的土壤。在我国紫色土以四川盆地最典型,因它的肥沃,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俯下身,捧起一把土,嗅一嗅,闻一闻,装进背包里,带回家制成土壤标本。坡脚坡度缓,层层田地,田田紫色。田地边埂有石灰岩,应是从山顶散落下来的。
再往上坡度就大了,行进艰难。已经没有耕地,也没有路了,紫色稍浅一点的碎屑,全是草丛,有的冒出新芽,但还是枯草满地。有几位朋友不想再爬了。我一定要爬上去一探究竟的。抬头仰望姜家崮顶,确定怎样走最好。崮的东侧有平台能到达崮跟。我们向东行进,别看李存修先生73岁了,但是他爬得最快。向导李老指引我看透明崮。不断调整方向,折向东,再向北,前面的拉一把后面的,快到崮跟了,沿着东面的缺口上来,喝点水休息一会儿。
到崮跟下了,崮下是乱石,层层石灰岩板子,荆条丛生。再向上一段,到崮跟东侧了,石灰岩峭壁,20多米高,有多条垂直节理,基本90度。没法上,仔细一看,岩壁中腰有一铁环扣,是不是有人从此攀过?但是只有这一个扣即使有绳子也上不去呢。折向北,哇,有巨大石柱从崮上崩塌,石柱在崮跟倒下。北边也没法攀登。折向西,西面也有裂缝,但坡度稍微小些,裂缝粗且倾斜着。丁会长想试一试,能否把着岩壁上,他助跑一下爬向岩壁,结果岩壁风化严重,一把就碎了,丁会长掉了下来,被岩石刮破了手臂,同伴忙给他贴上创可贴止血。西侧也爬不上。转向南,嚯嚯,南面更陡峭、更高,裂缝风化更严重。抬头仰望崮顶,有人为垒的石墙,应是战争时做的工事。崩塌的石柱横亘在崮跟。崮跟底下的岩层风化脱落很严重,眼看会有更多的石块从崮体上崩解跌落。此处不易久留。在东南有一巨石在崮下跌落,断成两节,有几吨重。其中,向南的一块巨石已经伸出崮下平台,一遇暴雨冲刷,石块下的平台被冲刷去一部分,这块巨石就会滚下山去,给周围的村子带来麻烦。我走到其跟前,往山下望去,天哪,山下一条巨石带可见,足以证明从此处滚落了多少巨石。这太危险了。
我们环顾一周,无处可攀登。李存修先生说我们探险但不冒险。我们沿东侧原路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