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辉升 本报通讯员 宋国栋
夏末秋初,行走在蒙阴的大小山间,大片的桃园里到处一片丰收景象。
据统计,蒙阴县目前种植蜜桃65万亩,年产量达9亿公斤,占到全国的12.7%、全省的49%。全县80%的山地丘陵种植了蜜桃,从早春到初冬都有蜜桃上市,果农80%的收入来源于蜜桃,是名副其实的“蜜桃之都”。蒙阴蜜桃为何这样“甜”,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20余年坚持种蜜桃
“蒙阴蜜桃之所以这么甜,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蒙阴县果业局副局长王发明说,蒙阴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并且多为砂土地,不但透气性好,而且微量元素丰富。蒙阴还是全国长毛兔养殖第一大县,经过沼气池发酵后的牲畜粪便,是发展绿色果品的优质肥料。正是基于这些有利条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历届蒙阴县领导始终把蜜桃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突破点,坚持不懈地发展蜜桃产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思路,蒙阴县大力进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道路建设,同时对荒山、荒坡、荒滩使用权进行集中拍卖,与农民签订长期承包合同,并结合扶贫开发、水土保持等项目,组织农民开展综合治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县60多万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2008年农业部桃体系科研组将蒙阴命名为“中国蜜桃之都”,2009年蒙阴蜜桃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全国赛桃会夺得近半数奖牌
7月5日至7日,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赛桃会上,20个省市的代表带来了120余份桃样品,蒙阴蜜桃一举夺得了22个奖牌,占到设置的46个奖牌总数的近一半。
但2002年前后,该县蜜桃因为低档果居多,市场认可度低,果农增产不增收,成为蒙阴县委、县政府的一块心病。
为引导果农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蒙阴县专门设立了果业局,负责全县果业生产发展规划和技术推广等工作。同时与国家现代桃产业技术体系中心、省农科院等建立业务联系,合作开展了一些新技术推广、新理念培训和新项目实验。目前,该县已有专业技术人员118人,农民技术人员5000多人,许多果农还成了闻名乡里的“土专家”。
该县先后引进了100余个桃树品种,通过实验栽培,自主选育了40余个早、中、晚熟的优良桃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其中晚九号、蒙阴晚蜜桃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既分散了集中上市可能带来的积压滞销风险,又延长了市场周期,稳定了产业链条。
该县还成功推行了疏花疏果、摘叶转果、果实套袋、生物治虫等技术,引导果农使用绿色有机肥、农家肥。目前全县已建成无公害蜜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蜜桃套袋率达到80%以上,有12个蜜桃品牌通过农业部无公害果品认证,有6个品牌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蜜桃品牌价值近30亿
在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同时,蒙阴县通过举办桃花节、赛果会、全国桃产业发展战略论坛、统一注册地理商标,同果品经销商和企业举办联谊会和新闻发布会等活动,成功打造了蒙阴蜜桃品牌。另一方面,依托果品营销大户和果品合作社,注册、申报了“六姐妹”、“寨前坡”、“蒙山脆”等一批体现蒙阴特色的果品品牌。县果业局副局长王发明介绍,目前除了西藏外,国内所有省区市都有“蒙阴蜜桃”销售,有的还出口到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
今年初,国家农业部在杭州举行的全国首届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上,蒙阴蜜桃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经权威部门综合评价,品牌价值达28.96亿元,名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前30强,果品品牌前10强,蜜桃品牌第一。
来源: 大众日报(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