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
崮文化网 十七岁的我,搭上了上山下乡的末班车,和伙伴们一起来到:临沂、相公公社、郑家寨子村这个广阔天地,接受了二年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几度芳草绿,几度潮水平。
早已不再年轻的我们,仍难以忘怀那段知青岁月……
在一个春雨潇潇,梨花飘飘的日子,当年的我们又结伴同游,赶往郑家寨子村。去寻找我们青春的足迹,找寻我们曾经的梦……
已经人到中年我们,此时此刻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一路上谈笑风生,不知不觉来到村边。
望着这熟悉又陌生的一切,那山、那水、那村庄突现在眼前,倏然间仿佛一切都已逝去,郑家寨子这个另我魂牵梦萦的小村庄,却早已物事人非,惟有真情如故。来到这块曾经洒下我们汗水、泪水的土地上,来到这个曾经飞扬着我们青春的地方。
带着回忆,带着眷恋和深深的祝福!想起插队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就在眼前。青春组那片红砖瓦房,好像在低语说着我们昨天故事。村头那片白桦林里,似乎我们青春的心还在激荡,更有那美好的理想、纯洁的信念和亲历艰难蕴涵在风中……
几经打听,我们在村南头那座低矮的小平房里找到了当年的老支书。看着当年的小伙子、姑娘们突然而至,年近古稀的他激动的半天没说出话来,路上商量着见了老支书考考他:看看他是否还能认出我们来吧!细细的端详,慢慢的回忆。
我们逐一握着他的手,他竟然逐一叫出我们的名字。令人惊讶又感动!他深情的说:‘我这辈子也忘不了你们这帮小青年啊!’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旧镜框上,我们回城时的留影一一挂在上面。他指着照片说:‘当年又小又瘦,扎着两只小羊角,大伙都叫你小圆圆,想不到现在变的腰圆体胖,听说你在蒙阴。’老支书:谁能看透日后的路呢!俺这伙人如今从政的、经商的、教学的、打工的干什么的都有,可当年我们都认准了在你这里扎根啊!随着我们的交谈:大伙又回到了那难忘的知青岁月……追忆、微笑、感叹!往事一幕幕,春雨一重重……
老支书不管多忙多累,每天都要到知青组转转,看看。从劳动到学习,衣食住行样样关心,由于我们不善理家,每月九元钱的生活费和四十斤口粮常常不够吃的。他总是想方设法从生产队或家里拿出粮食和咸菜接济我们!而他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并不宽裕。他说:‘说什么也不能饿着你们这帮小青年啊!’他识字不多,也讲不出多少大道理。但他那种坚忍耐劳的品质、豁达的心境、为人处事的忠厚,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亲切的拉着我们的手,一声声问候,一声声祝福。熟悉的身影,浓浓的乡音。把我们的心暖的热烘烘的!我忍不住眼泪汪汪,大伙七嘴八舌,诉不完旧情,道不尽往事……在那火红的年代,我们一群热血青年,聚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学习、劳动、共同成长,这种珍贵的同学情、战友情、兄妹情,今人终生难忘!相互间没有名利纠缠,尔虞我诈。生活是那么清沌、艰苦、温暖,这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给我们的花季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春风微醉,亲意浓浓。大伙合影后,又到了该道别的时候,踏上回城的路,大伙还没从激动兴奋的情绪中走出来,一时间大伙默默无语……这时车窗外飘来一首熟悉的老歌《故乡行》,几度芳草绿,几度潮水平……当优美的弦律回响在耳畔,歌声、风声、雨声一直伴我们前行……青春像首歌,歌手是你和我,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波。虽然那段知青生活已经远去,但它留给我们很多很多……
作者简介:袁超:生于1961年,大专学历。是缘来页友文学社社员。1979年参加工作到蒙阴棉纺织厂工会,从事图书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在中国纺织报》、和《蒙阴新闻》等报刋上发表过文章,曾获临沂市论文演讲二等奖。获得蒙阴县三届女子乒乓球冠军。
崮文化网独家稿件 转载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