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崮镇大崮村因大崮保卫战而得名。
盛夏时节,走进大崮村,绿水青山中掩映着一幢幢石墙红瓦的民居,处处农家小院里花开四季瓜果飘香,独具特色的石头墙营造出浓浓的乡愁情怀。蜜桃压弯枝,蓝天白云飘,山风徐徐来,好一处世外桃源。
思路一变天地宽
四塞之崮,不仅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扶贫攻坚冲锋号吹响后,我县决定在大崮村发展休闲农家乐,开展旅游扶贫,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群众却不买账,村民王均海说:“俺认为是胡叨叨,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经过耐心细致的劝导,村里虽然有7户人家同意发展农家乐,心里还是不踏实,“万一不成功,俺不还得种地,扔了俺的农具俺靠啥吃饭?”村民王焕增言语间满是担忧。
岱崮镇工作人员孙家利介绍说:“当时设计好了磨盘招牌以后,这个户认为门口不能放磨盘,坚决反对。”传统思想观念又一次充当了拦路虎。孙家利耐心的跟村民解释,把三个碌碡放在这上边,然后上边放上三个石槽,在上边栽上一些花,取名叫三阳开泰。老百姓一出门就是三阳开泰,村民高兴了也就接受了。
好事多磨,一波三折。曾经破旧的房屋变得焕然一新,迎来过往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一把农村生活,大家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变。现在每天、特别是周末来大崮休闲的游人络绎不绝,农家乐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景村共建展新颜
大崮村借助“一事一议”连片治理项目,在环境打造、优美整洁的基础上,继续把村庄、房屋、道路当作景点来建设,把农家乐当作盆景来打造,着重挖掘乡土元素,发掘、修复、美化古石屋、石墙。组织人员上山捡拾玉米、牛羊、人体组件等体现农耕文化的小型象形石石片,做墙体贴画的原材料,请镇上中小学美术教师将这些象形片石画在抹平的墙面上,然后请石匠錾出凹面,再将象形石用水泥粘上。形成了农耕、纺织、游戏、各种故事传说等一组一组特色鲜明、生动可爱、引人遐想的石贴文化墙。村民发挥创新精神用硬化描述、凸显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孝亲文化、算圣文化、红色文化等古朴的崮乡特色风情,用各种石板石材美化墙体美化5000余平方米,硬化及片石铺装村内道路16000余平方米,建设文化墙1200平方米。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创意墙体成为大崮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两年来,大崮村先后整合各类资金5000多万元,规划建设了大崮农业主题公园、大崮战役纪念馆、民俗馆、“畜、沼、果”一体化循环农业设施和12家“崮乡人家”主题农家乐。建成了具有村史、红色旅游、年俗文化、实物展示的“崮乡年俗馆”,完善了石磨磨盘刻字的“大崮村”景墙、引导牌,碾台上雕刻景点的全景导览图等配套服务设施,旅游产业链向纵深填充,现在的大崮村已经成为一颗被青山绿水环绕的美丽明珠,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内心深处乡愁的载体。
家门口轻松挣钱
“现在俺不用出去打工出力熬生活了,在家收拾收拾农家乐,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可比以前强多了。”贫困户王焕增言语间流露出抑制不住的高兴。
大崮村依托景区、景点建设,精心打造了豆福、五谷、康寿、福芦、富榆、如意、金桂、紫藤、酿酒坊和锅饼坊等10个特色农家小院,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拥有舒适的住宿环境,而且可以品尝岱崮各类特色美食,更能参与体验豆腐、煎饼的传统制作过程,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通过打造农家乐、建设农业公园、实施大型沼气项目等,大崮村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复合体验区,村民可直接参入到业态中进行经营,直接带动了27户贫困户脱贫。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大崮村的村民在家门口捧起了“金饭碗”,旅游真正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池“活水”。
如今,大崮村将农家乐与岱崮地貌旅游、红色旅游、采摘游结合起来,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旅游规模进一步壮大。岱崮镇党委书记李建华表示,把旅游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道路,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张圣虎 郑敏 赵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