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文化网 12月20日,在济南召开的2014年山东社科论坛第二届东夷文化论坛上,来自省内的30余名专家学者,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旅游管理等不同角度展开研讨,并发表各自观点。其中,有学者认为“齐鲁文化源于东夷文化”,也有学者提出“东夷人首创的陶文字和骨刻文字是甲骨文的雏形。”
从去年底开始,省文化厅启动实施“四大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着力构建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与传播体系。其中,“东夷文化溯源工程”就是四大传承展示工程之一。
东夷文化源远流长。专家们认为,山东作为东夷人最主要的活动区域,齐鲁文化与东夷文化用“不可分割”来形容最为恰当。
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安作璋说:“分开来说,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干,吸收了周文化而形成的地域文化;鲁文化是以周文化为主干,又吸收了东夷文化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所以我认为,东夷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源头。”
“东夷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安作璋介绍说,炎帝,神农氏作为东夷的首领,发明了农业;舜,做陶;后羿,做弓;高尧做刑;“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等。“这些都说明了东夷文化不是落后和野蛮的,而是先进的文化。”
从考古的角度出发,省文物局副局长高述群分析,形成东夷文化的独特地理空间,也造就了东夷文化的独特性。他说:“很多人认为山东早期的文明属于黄河文明,而我认为其源泉是山东的两个两河文明,一个是泗河和汶河文明,一个是沭河和沂河文明。” 高述群认为,有赖这样一个独特的地理空间,使得东夷文化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域文明版块,形成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并一直到夏代前期一个延续2500多年的历史空间。
省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说:“东夷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汶口文化中后期东夷人首创的陶文字、龙山文化时期创造的骨刻文字。”
考古发掘显示,在距今7000余年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就出现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在距今6000余年的半坡遗址的彩陶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符号。有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对此,丁再献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记事符号很难找到与甲骨文汉字的共同之处,难以辨认,而在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的陶尊上发现的十多个图像文字,却是按照事物的实际形状描绘下来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
丁再献表示,2011年3月,自己从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的东夷寿光、昌乐130多件骨刻文中破译了200余个字,这些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骨刻文字大部分是由图形文字向象形字过渡的表音表意符号,其中也有少量指事字和会意字的出现,已经与甲骨文、金文十分接近。
丁再献说:“东夷文化时期象形文字的出现意义非同小可,它标志着第一批汉字的产生。而这一时期正好与仓颉造字的传说相吻合。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仓颉可能就是众多创造者们的‘总编’,而‘少皞始作书契’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专家们普遍认为,东夷文化是一座“富矿”,有太多内容值得挖掘研究,对研究齐鲁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东夷文化不仅仅是齐鲁文化的源头,也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所以,研究东夷文化不仅要站在民族的角度、乃至要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来观察东夷文化的形成、流变和贡献。”高述群说。他认为研究山东地区的东夷文化,对于说清楚中华民族的族源,讲清楚孔子思想的来源和说明白文字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如何传承、发展东夷文化?安作璋认为,首先要把东夷文化的相关资料分别编成专书、故事、小说、电影、电视剧,广为宣传。此外,还要“文旅结合”,把东夷文化代表性的遗址、遗迹建设成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和宣传。同时制作代表东夷文化标志的产品,例如黑陶和铜器,作为旅游商品进行销售。省旅游局副局长岳滨认为,东夷文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丰富而精彩。这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无限的创意空间,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宝库。下一步要大力开发东夷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华夏龙的故乡和祭祖圣地,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东夷文化旅游景区。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孙先凯 2014-12-26 文化版 头条
原标题:3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泉城溯源东夷文化 站在世界文明高度观察其流变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