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文化网 12月1号,单位组织我们观看根据王贤圣同志事迹改编的电影《心碑》,这部片子是我们临沂第一部反映“第一书记”的主旋律电影。看完电影后,我被王贤圣同志的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又发现这部影片与以往主旋律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和其他大片众星云集不同的是,电影《心碑》的主要演员大都是临沂市当地的演员,这些演员你可能从来没有在电视上见过,但是,正是他们这种本色的表演,不刻意的去煽情,不说一些官话、冠冕堂皇的话,真实的去塑造一个最平凡的第一书记,而不是一个符号。他让我们觉得这些事,说的话,就活生生发生在我们身边。王贤圣同志的真实形象最朴素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人感觉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随和和感人至深。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电影《心碑》真实的取材于现实中的“第一书记”,坚持群众路线的一个缩影。“第一书记”刚到村里时,顶着各方面压力和群众猜疑,筹集了1000多万元的资金,帮助当地老百姓修路、挖渠、建水池、建学校,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电影力求用大量的事实材料,真实还原一位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电影中的“第一书记”本着“决不能让干部在村里写‘空头支票’”的原则,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得到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这部电影也是全市6000多个第一书记的缩影。
虽然很多人都熟悉第一书记是怎么回事,但是当片头的音乐响起,沂蒙山区特有的乡土风景从一个长长的特写意镜头中出现时,当老放羊倌一段朴实无华的沂蒙山歌谣响起时,那种真实和亲切还是把我震动了。这不就是我们都曾生活过得沂蒙山区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当中的一个吗。与以往的宣传资料不同的是,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王贤圣在下河村的工作与生活。为了解民情,王贤圣初到下河村就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到田间地头与村民唠家常,虽然也受到了个别老百姓的冷遇,但是他用一腔热情和朴实的下河村民交心,终于换来了村民的认可。他从熟悉小岗村的一草一木开始,进而走进每一位下河村民的心窝里;他从起草下河村发展规划开始,到四处拉项目,争取资金,带领村民实干;他从对父母尽孝内心的犹豫,到毅然决然挥泪投入大干,无处不反映出一个普通的第一书记的鲜活的干事创业的决心。电影虽然是以罗列的手法,但是这其中的困难和不易,也许只有真正从事过第一书记任职,并且真正干出点让老百姓认可的实事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从电影的序幕拉开到结束,我是一直抑制着哽咽的心情看完的。我就好似走进了下河村,和王贤圣的心一同起伏,和下河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
整部电影,我认为就是围绕三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能干活的时候就好好干,等到不能干时,后悔就来不及了”、“给老百姓干点实事,给组织一个交待”、“把村子里的事情办好了,老百姓能说你一声好,就是对我们的孝敬”。这三句朴实的话,我认为就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人生箴言。第一句话是我们的人生观最朴实的表述,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好好干活,等到老了,再想干活已经力不从心了。第二句话是我们的为官之道,为官一任,目的是什么?是为钱?是为权?是为名?都不全是,为官一任,上要对得起组织,下要对得起老百姓,这就够了。第三句话是我们的为人之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又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地诠释,当好官,为好民,不给长辈丢脸,就是尽了孝道。
王贤圣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点点滴滴再次告诉我们,一个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认认真真、放低姿态地去了解民情,扎扎实实、充满亲情地去读懂民心,进而用是否“真为群众办好事、真为基层办实事”的标准衡量工作的得与失,不断用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来校正工作标准。
平心而论,有些干部也想把工作干好,也想为群众多办实事,也想当王贤圣那样的好公仆,但往往苦于不了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从何处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干了不少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虽然自我感觉汗没少流,心思没少用,可群众还是不满意。症结所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王贤圣那样的调查研究,没有王贤圣的“三句箴言”,没有王贤圣那一腔热血。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像王贤圣那样,用心体察民情,时时刻刻想着群众,多做顺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这样,群众心里才会真正有你的位置。
电影虽然结束,但感动仍在心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想我们需要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用感动和爱去回馈这个社会。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更要做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人。在泪眼中,我看到了王贤圣——一个很平凡的人,一个叫做第一书记的人,一个乡亲们叫好的人,一个懂得怎样孝敬的人,伴随着影片最后老羊倌新编的歌谣走向我的心中。(霍在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