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文化网讯 沂源煎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农村百姓几乎家家都能制作,它是庄户人家的主要饭食,但是现在很受城里人的青睐,2008年被县政府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
今年49岁的江照云是沂源县西里镇八十崮东的梭背岭村人。他看准商机,从县城南麻租了一套平房摊煎饼为生,并努力打造了“金兆红”这个煎饼品牌。产品质优价廉,童叟无欺,许多人把它当作礼品馈赠给亲朋好友,煎饼销路一直不错。我就住在他摊煎饼的西巷,经常来买他的煎饼。要不是县慈善总会的王秀玲主任介绍有个衣着简朴的崮乡农民经常不具名捐款10多万时,我还不知道这个“煎饼哥”呢。
江照云坐在又圆又大的蜂窝煤炉前,一手从盆里舀出面糊倒在直径75厘米的鏊子上,一手拿着薄薄的木耙迅速均匀地摊开。伴随着吱吱啦啦的响声和升腾而起的蒸汽,杂面煎饼的甜香味立刻漫散开来。我曾经问他,一斤煎饼是几张?一张的利润是多少?像你这样的手工作坊,近几年来累计慈善捐款10多万元,还有结余吗?可江照云乐呵呵地说,真没什么好说的,钱没了,可以再挣,我就是想帮帮那些更需要用钱的困难人家。
周围人都知道,他每天早晨四点开始摊煎饼,一直要摊到上午十点,摊一张煎饼只赚几毛钱,除了家里的生活费,挣来的钱都捐出去了。别人是有了余钱捐,江照云是攒点钱就捐,碰上困难的,没钱想法也要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终止保险捐款助学的那一次。江照云似乎显得很“健忘”,倒是妻子刘忠香在一旁提醒了他。有一天,江照云从电视的流动字幕上看到有贫困家庭的学生需要5000元上大学。江照云说:“正好给孩子买的保单就是这个数,那时候家里也没这么多现金,就想到了提前终止保险。”妻子说,“保险已经快到期了,取出来捐款很不划算。再说,自己的儿子今年也要去城里上大学啊”。可江照云没有犹豫,第二天就取出来寄走了。当时妻子很不理解,江照云就开导她说:“反正咱还能再挣钱,但人家孩子要失去读大学的机会就要遗憾一辈子的。”
江照云捐款从不见受助人。南鲁山镇民生办公室的李来源主任告诉我们,老江从2007年开始资助本县前坡村的一名贫困学生,每学期300元,从没间断过。今年学生上了高中二年级,还不知道是早起晚眠,租房子,手工摊煎饼的崮乡村民江照云在资助他。其实,李主任早就想过安排助受双方见个面,可被江照云一口拒绝了。江照云说:“别给学生增加压力了,让孩子觉得欠咱什么似的。”
除了这个本县困难学生,江照云还知道他捐款的去向是灾区和困难老人。以前他往邮局跑,寄给外地的公益管理机构和团体,后来县里成立了慈善总会,他就固定了捐款受理部门。
难能可贵的是,江照云的捐款热情带动了一大批人。妻子就不用说了,从最初的不理解到默默地支持,堪称他的坚强后盾。他的孩子还在读大学,也常常帮助困难同学,奖学金都捐了出去。在他老家梭背岭村,也有10多人受其影响多次捐款。江照云在最近连续三年被评为淄博市慈善奖,成为最具慈心的行为楷模。我们和他道别时,他还自言自语地说,要是像以前一样,光捐款也不用别人知道名字该多好啊。
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一个崮乡人的特有内涵,他有着沂源崮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精神。他曾和我说,他的同学有一位是现在在任的县政府领导,虽然职位不同,但都想着为百姓作点好事情。虽然说,这调子高了些,但一般人很难相信一个普普通通的崮乡村民,离家进城租房子,干的是收入微薄的手工活,自己的子女也在读大学,自己过的是朴素勤俭的日子,却有着如此的憾人之举,实在是可敬可佩。于是乎,我与《阳光印象》杂志社的记者给他作了个专访,题目就是《崮乡“煎饼哥”》。 (谭立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