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修
崮文化网 沂源沂源,我向往山东最中部的那方土地、那片山岭已经很有些年数了,它不仅是山东地理上的中心点,同时也是著名的沂河的发源地。这几年,我一步步一段段从苏北的河之尾朔流到了鲁中的河之头。
我是初入沂源。
车从山里出来,悬崖绝壁下,有通平常的石碑,上面刻有六个大字:沂源猿人遗址。普通的石碑,意蕴的却是悠久伟大的中国人的历史。只有一块石碑,别无他物,这样也好,只要证明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活繁衍过,把古老的智慧留在了沂河边的土地上,就足够了。
在沂源,有规模巨大而且已形成网状的鲁山溶洞群,进入穿插交织的洞窟内,俨然进入另一个世界。在织女洞内,我见到了织女的塑像。黑色的长发,中间由黄色的带子束起。匀称的瓜子脸,大度和善而又温柔的表情,与戏剧舞台上的形象十分相似。洞外,是沂河,一河碧水一波一波地南去。对岸是绿荫遮地的杨树林,林外,是广袤的原野,尽头是黛色的沂蒙群山。织女在机杼消停、小憩休闲时看一眼洞外的人间仙景,也是天地间的一项美事。
我进沂源,尽管这怡人的景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我还不是为了在风景中陶冶愉悦自己,而是为了攀登青牛崮。
上午,在本县陈先生的陪同下,与莒州的四位画家一起游览。午餐是在一家背山面水的农家乐,享受了一顿地道的乡村美食。 溶洞群在城北,青牛崮在城南,老远老远,我已经看到了那插入天空的青色的崮峰,峰顶,绿色簇拥着一个小小的红点,那该是崮顶上一面红色的旗帜。
青牛崮下有座寺庙,我身经庙门而未入,而从庙后直接上山。莒州四位朋友逛庙而不上山,我们就此分手,陈先生陪着我开始登山。
望过去,从山脚到崮顶约两公里,走了一段后,我们二人估算了一下,去来上下大约会用两小时。这青牛山上的路,是我攀过的几乎所有崮当中最美最安全的路。一无荆棘、酸枣、洋槐和花椒树拦阻,二无陡坡乱石悬崖挡道,这里是没有进行任何开发和建设的国家森林公园。因此,有条古老的约一米宽的山路从脚到顶,除少数几段山坡达45度,其余大都为缓坡,十分适合我们这些有点年纪的人攀登。
在我的记忆中,只有枣庄抱犊崮和蒙阴岱崮丁家庄的荷叶崮等为数不多的崮有着绿色的植被,但在这青牛山,满山遍野,青松翠柏,看不见赤裸丑陋的山体。就连我们上山的路,也为绿荫所覆盖,只有几处路面留下了斑斑驳驳的阳光撒下的图案。只是满山松柏,属上个世纪中叶栽种,不过瓷盘粗细。可在上山途中,我先后见到三株汉代古柏,高大、苍桑、古老,拥挤在满山年轻的生命当中,显得很不协调,甚至令人伤感,它们的那些同宗树友和兄弟姊妹哪去了呢?如果这座青牛山上能保留一山汉代古柏,那就是一幕世界奇观,那就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
我们用时一小时零十分钟到达山顶。顶部比肩有二崮,相隔不足两百米。另一座崮上也有间红墙小庙,从绿树中探出头来,如一幅画。因无名,我为之起名叫牛二崮。青牛崮顶,面积紧凑,仅两亩左右,无草木,多石。有一组小型建筑,它们是:正中为奶奶庙,左侧是娘娘庙,左前方是蓄水池,正前方是南天门。
崮顶这组建筑,从模糊的石碑上发现,起初建于明万历年间,据今有四百余年历史。基石、墙壁和顶部灰瓦基本为原物。因受面积狭小、搬运困难等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也只能向小、精、美三个字上构想与思考。所以每座都显得精巧、科学和协调。主庙在正中高处,左边稍低处为娘娘庙,蓄水房即在娘娘庙前。青牛崮深居在密林之中,远离市井人寰,山道上不见新人的足迹,小庙里也没有缭绕的香火,沉默而寂静,白日只有山风和松涛的对话,夜晚唯见星星和月亮的传情。但在南天门上,竖着一杆高高的红旗,在山风里呼啦呼啦摇摆着舞动着,似乎让一座大山、两条“青牛”都动了起来。
主庙前,搭配最好的是南天门,虽建筑物低小,门洞内立不起人,但因处在绝崖之边缘,表现着一种飞檐凌空之壮势。我弯腰进入短而窄的门洞,探出头去眺望,心胸随之无限晴朗。氤氲的薄雾中,高低起伏的沂蒙群山,如江滔海浪滚滚而来,从青牛崮下向着无尽处涌去。我的心潮萌动,恨不得让这座原本不动的“青牛”载着我,随波逐流,到达最适于安置人类灵魂的地方。
崮顶面积小,无水源,当年的建造者就在坚硬的花刚岩石头上,凿出了一米见方的蓄水池,在里面蓄满了水。石房内光线幽暗,看不透水深水浅。我投进一颗小石子,听出了水的深度。这里的蓄水,平常情况下可饮用,特殊时刻可用来防火救灾。水是万物生命之源,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了水。
这是我在不同的崮顶上所见到的唯一一面红旗。至于是谁将它插上了崮顶,我就不愿去打听了。
我们从山脚出发时是三点正,四点十分到崮顶,停留二十分钟,转了两圈,照照相,吃了个苹果解渴,下山近似小跑,到达山下正五点,上下用两小时,去来顺利。
作者为中国当代十大徐霞客之一、中国崮文化网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