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文化网 3月30日,在如油的春雨中,我们驱车200多里路,来到蒙阴岱崮,开始了我们的微电影《红气球》的选景工作。
其实这算是我们的第二次活动。
我们这次来,只想为沂蒙七十二崮上的最后一户人家,送上一箱装满祝福的酒。
早上6点多,在阴沉的天色中,我们剧组的几个人陆续在桃源大世界门口集合,然后驱车赶往蒙阴。走到沂南境内的时候,天开始下起了小雨,我们的说话声逐渐静默下来,我们都在心里担忧着这次能不能完成任务。越往北去,雨越大,如倾泻一般,打在车窗上啪啪的响声很大。
当我们来到岱崮,雨仿佛就在那么一瞬间,突然全停了。巍峨耸立的大崮,在云雾的缭绕里时隐时现。
我们在山下的一个小卖部里,凑钱买了一箱酒。
虽然只有一箱酒,但是山路的崎岖和滑溜,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力量的沉重。我们几个人轮流扛这一箱酒,中途休息了四五次,最后用一个半小时终于登上了崮顶。
刘大爷家门口的小狗最先发现了我们,这次它没有叫,而是高兴的摇着尾巴,好像在欢迎我们肩上的这一箱酒。
上次我们临走的时候,刘大爷说喜欢喝酒,于是我们今天就来了。
刘大爷今年80岁了,他在这座山上已经住了16年,房子是他当年亲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房子很漂亮,有堂屋、侧房、厨房、地窖以及仓储室,干净整洁的院子,以及院子里的一棵梧桐树,木栅门旁拴着一只聪明的小狗。刘大爷在山下还有一个家,那里有他四世同堂的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每隔两天,他的儿子就会上山来看望他,陪陪他。刘大爷一年只下山两次,那就是儿孙们给他过大寿和过年的时候。
尽管刘大爷不善言辞,但是我们看得出,他独居山顶16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陪伴他的是云间的缭绕和大山的静默,还有那无边的开阔。刘大爷心胸豁达,目光矍铄,他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态度的硬朗,那正是生活在城市中拥挤忙碌的人群所向往的桃源生活。
刘大爷是沂蒙七十二崮上最后的一户人家。
崮,是在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和新生代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垒式断块山,历经1.5亿年的风化剥蚀,逐步演变而成的方形山峰,地貌学上称为“方山”,临沂当地习称为“崮”。沂蒙七十二崮被誉为世界第五地貌构造之奇迹。战争年代,老百姓为了逃难才跑到了崮上,如今随着生活的美好,崮上原来的住户都已全部搬下了山。
同样为了追寻美好生活,别人下山,刘大爷上山。
崮,是我们的微电影《红气球》中的一个场景,我们查询了大量的资料,最后从各种记载中确定还有五个崮上住有人家。三天的时间,我们踏遍山川,历尽艰辛,最后在大崮上,发现了仙境中的刘大爷。
我们把今天定为微电影《红气球》选景工作的开始之日,是因为刘大爷说喜欢喝酒,我们献上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爱心,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敬仰。
这个敬仰,是我们微电影的开始!
微电影《红气球》是一个关于爱心、志愿者、社会责任的片子,由共青团临沂市委、临沂供电公司、临沂在线联合出品。
纵观今天的电影,不难发现,凡是弘扬真善美、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影片,很大一部分都被观众拒之门外,因为他们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这样的影片“不美”。但是弘扬主旋律,是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心中不变的期待。如同微电影《送电侠的爱情往事》一样,《红气球》在努力打破一种秩序,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你看到人性深处里的美和扣人心弦,我们向你展示一个境界。
那是我们自己心里始终渴望的境界。
我们通过一只红气球,展示大美临沂,赞美大义临沂,我们用微电影这个比较时尚的题材展示临沂这个美丽的城市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善良的人们。
我们用这个故事,向世界最经典的奥斯卡短片《红气球》致敬!(赵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