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远眺
神奇的劈山裂缝
神奇的劈山裂缝
崮文化网 劈山,北魏郦道元《水径注》称:“劈头山”,山以其独特的景观而得名。主峰远望如裂,似神斧所劈,每当夕阳返照,双峰分外清晰,古人美其名曰:“劈峰夕照”。劈山这神奇的裂缝,作为青州最知名的景观,其成因历来无考。究竟是天工造物?还是古代人工开凿?
劈山属岱崮地貌特征,位于青州城南约6公里。山势东西走向,四面群山环抱,遗迹众多,南有“八仙台”与李宝的传说;东有青州最古老的寺院“劈山寺”即今广福寺。北望云驼诸峰与其山势相连,元代于钦在《齐乘》中赞曰:“三山联翠,障城如画。” 劈山是为青州古景之一,明人刘澄甫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它的美,其诗赞曰:秦帝鞭山走六丁,巨灵持斧下青冥。双峰岌嶪窥沧海,返照微茫绕翠屏。图画向谁开晚障,乾坤留此结茅亭……详见《海岱会集》。
劈山四面皆可攀爬,但山后之路最险,故鲜有人登。在山脚下仰头望去,山势陡峭,几乎无路可攀。
劈山,近观无奇,远望则不然,自山腰至崮顶,无任何建筑,不见一棵树木,苍桑而凄凉。光秃的山体,裸露的巨岩,怪异的山体造型,与周边茂林覆盖的群山形成鲜明对比。其主峰东西成岭,两端略高,中部平坦,恰似一堵城墙矗立于山巅,气势壮观,它横长约五十余米,南北最窄处仅能容人,劈缝位于山顶中部,将主峰一分为二,其深有十米余,上宽不足两米,中间宽于下部。总的来看缝隙宽窄呈不规则状。山体岩石属石灰石质,页岩层状,结构松散,主峰竖石陡立,险而罕见。缝隙南面下部石质较好,有人工雕凿痕迹高近3米,北侧下部也有少量凿痕,但不明显。劈缝表层石痕与相近岩石显然不同,有人工所为之迹。北面隙中有题刻两处,因受风雨侵蚀,难以识读。据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九载:“《齐记补》:益都城在山阴,其云门、劈山皆始城者疏凿以宣风气,疑皆郭大夫筑东阳城时所为”。
以上史书之说,与现存劈隙人工雕凿痕迹正相吻合。再有劈缝西侧南面,尚有一处未完全形成的缝隙,这就更进一步实证了,劈山之隙是在自然形成的基础上,又经古人雕凿而成的说法,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青州作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古九州之一,有着近万年的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自古为我国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试想当年的统治者选址修城于此,除了看重这里富庶丰饶外,更重要的则是此地奇特的山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从现存遗迹与史书看,早在古代建城之初,统治者们就有意修造众多人文景观,以用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增强凝聚力,纵观历史,这在封建社会是完全有可能的。譬如驼山、仰天山(崮)、云门山诸多景观等,但最具说服力的当属劈山之隙,众多迹象显示劈峰奇景实乃古人有意为之。
劈山摩崖题刻位置奇特与它山不同,均背地面天。 西峰山顶题刻也不例外 。五处题刻中有三处文字残缺,难以辨认,其余两处字迹清晰,经现场辨认,均系明代正德年间时任青州知府朱鉴等人所题。朱鉴:劈峰未许人先登,半日还容我独伦。正德丙子清明日岚溪书。岚溪乃朱鉴之号,丙子年即1516年。(来源:青州政府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