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味■卞文志
从孩童时期走来,小时候吃过的食物,滋味还在嘴里回旋。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所吃过的东西最多的当属沂蒙煎饼:春天里吃的是地瓜干煎饼,麦季里吃的是新麦煎饼,秋季里吃的是鲜玉米煎饼,而在寒冷的冬季,吃的则是用地瓜干、红高粱、大豆磨糊后烙成的杂粮煎饼。说起这些煎饼的四季味道,除了煎饼自身特有的粮香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煎饼里卷的菜肴,里面卷什么样的菜,才会真正体现出沂蒙煎饼的四季之味。
说不上沂蒙煎饼诞生于什么时代,只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年逾80高龄的爷爷曾经给我讲过一段他爷爷吃煎饼的故事。爷爷说,他爷爷从小到大直到去世前最喜欢吃秋天里用刚掰下的鲜玉米磨成糊烙出来的金黄色煎饼,吃这种黄如秋叶的煎饼时卷的菜很特别,必须卷在秋日的高粱地或谷子地里捉来的蚂蚱。这样的蚂蚱肥肥的,用油煎炸后,香喷喷的,令人垂涎欲滴。爷爷说他的爷爷之所以喜欢用玉米煎饼卷这种蚂蚱,是因为这样吃才能吃出秋天的味道,感受到秋季的沉实,在沂蒙煎饼的飘香中,体会出秋之丰硕的感觉。
这只是爷爷讲述的有关沂蒙煎饼的一个小插曲,沂蒙煎饼还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经典的是在千年之前,在蒙山望海楼下有一位乐于助人的土秀才名叫田壮,因为得罪了当地的恶霸被关进大牢里,恶霸扬言49天不准送饭,直到把秀才饿死,但恶霸恐怕秀才闲着没事干,竟允许家人给他送些笔墨纸张。后来,田秀才的妻子巧珍在睡梦中得到了蒙山娘娘的指引,将食物烙制成纸状的薄饼,放上大葱用瓶子装上豆酱给丈夫送去充饥。看守大牢的人以为包裹里包着的煎饼是纸,大葱是笔,豆酱是墨,就没有详细盘问。
49天后,没有饿死的田壮被放了出来,乡亲们见他神采奕奕,便向田秀才打听其中的奥秘。后来,乡亲们不仅把巧珍设计救夫的故事作为美谈,而且还纷纷向她讨教烙制煎饼的诀窍。一传十、十传百,用各种粮食磨成糊状烙制煎饼的技术就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
沂蒙煎饼的种类有很多,玉米、小麦、高粱、谷子、地瓜、豆类等粮食均可磨成糊烙成各具特色、各种颜色的煎饼,每个季节再配以季节性的特色地方菜肴,其季节性的特色味道就出来了。用春天里的麦子掺地瓜干和大豆烙出的杂粮煎饼,如果卷上大葱和豆酱,清淡爽口的味道沁人心腑;又如香椿炒鸡蛋,春韭煎鸡蛋,这些农家特色庄户菜卷在煎饼里,可以说满嘴溢香,回味绵长。
初夏时节新麦脱粒后尚未晒干,沂蒙人家家户户便早早地品尝了又一季的麦香,对于还含有水分的麦粒,是难以磨成面粉的。为了在第一时间品尝到用汗水和心血换取的果实,庄户人大都是将新麦掺水后磨成糊,然后在柴草烧热的铁鏊子上烙成香气四溢的新麦煎饼,这时候农家菜园里种的芸豆和土豆也该采摘收获了,将其烹饪后卷入新麦煎饼,既绵软可口,又荡漾着季节的余香。当然麦季里的新麦煎饼所搭配的农家菜还有油炸鲜芸豆、槐花渣豆腐、腌制的鲜香椿芽,这类庄户菜肴卷在新麦煎饼里,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秋季的鲜玉米煎饼烙出来不仅金黄透香,而且是沂蒙人家农忙时节必备的主食,在这个季节农家因农忙顾不上炒菜,一日三餐多是用煎饼卷大葱或含花带刺的嫩黄瓜,再配以腌制的小白菜咸菜或者香椿芽,这种吃法虽简单但却芬芳可口,既让人的食欲大增,又令人回味无穷。当然,冬日里沂蒙人的主食之一——地瓜干烙制的灰黑色煎饼吃起来也不单调,在改革开放前的六七十年代,农家生活虽然很贫困,但卷煎饼的菜肴还是有的,记忆中多是豆面与地瓜秧、萝卜缨、碾成面的棉籽等干菜掺在一起煮成的渣豆腐,这些庄户菜在那个年代是沂蒙农家为填饱肚子充饥的,如今却成为城里人餐桌上最令人青睐的菜品,它们不仅绿色健康,而且食用安全,人们的餐桌上只要有它,再配上味美纯正的沂蒙煎饼,吃上几口,一下子就会把人的味蕾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