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厚
我在参加山东省蒙阴县崮文化研究会的活动期间,曾两次幸会有着逼真的石人头像的石人崮。在石人崮东边,那座峭壁如削的山就是玉泉山。它向西突出的山嘴尖利陡峭,令人望而生畏,我每次都拍下几张照片。但因时间关系,两次都擦肩而过。
玉泉山,名不见经传,在山东省蒙阴县地图上找不到,在蒙阴县地名志找不着。但是,它与沂蒙山区所有的山崮一样,在苦难的旧社会历经沧桑、饱经风霜。我们不能无视它。
玉泉山,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坡里街西北约6公里处,在茶局峪南面、桃树梁北面,海拔大概不足5百米,面积也就0.2、3平方公里。
2012年8月18日,蒙阴县崮文化研究会一行十几人,在会长丁军国组织率领下,决定登上岱崮镇腹地的玉泉山,进行实地考察。
丁军国会长,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在了崮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中——他呕心沥血创建了蒙阴县崮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崮文化网。7年来,在没有经费,没有外援的条件下,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勤劳奋斗、一如既往,带领会员们几乎走遍沂蒙崮乡,对沂蒙崮,特别是蒙阴的山崮进行了多处实地考察,拍下了大量的美丽图片、发表了无数篇引人入胜的纪实文章、取得了数不胜数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为宣传岱崮地貌,推动岱崮地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次登山,由徐志本老人做向导。徐老七十好几,精力充沛、身体硬朗、热心崮文化研究事业,积极参加活动。虽然没有上过学,但他刻苦学习、不懈努力,写出了歌颂党和祖国、歌颂改革开放、歌颂美丽家乡的大量诗篇。他是岱崮地貌的活地图,每座山崮的位置、路径几乎都熟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为我军传递情报,所以,他是研究会的一位重要人士。
这次活动的东道主是蒙阴县岱崮镇的宣传办张主任,他热烈欢迎我们、热情支持我们认识岱崮地貌、了解岱崮地貌、宣传岱崮地貌。使我们研究会全体成员深受感动。
我们在徐老带领下,由东坡向玉泉山顶进发。沿途路两边火红的花椒、翠绿的玉米、深绿的谷子、绿油的地瓜叶....一片茂盛的景象。庄稼地和穿着各色服装登山的会员们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
为什么在现有资料里查不到玉泉山呢?大概因为一是海拔不高、二是面积太小、再就是这座山的东面是没有起伏、没有断崖的斜坡。虽然南、北、西三面都是悬崖峭壁、高不可攀,但是这东面实在太坡了,在光棍势和革命战争年代,其险峻程度是无法与四周皆是悬崖峭壁的南北岱崮、卢崮等相提并论的。
前进中,我们从中间的通道登上了一道很高的寨墙。无疑,这道墙就是当年阻挡敌人攻山的建筑了,石头墙的高度、坚固程度,那是比不上天然的峭壁的,所以当时尽管山上的军民奋力防守,最后终至失守、惨遭厄运!
越过石头墙,很快就上了山顶。在制高点,尚有一处石头工事遗址,因为山顶面积不大,所以周围居住遗址不多。在山顶北面,有一未完全淤埋的天然石洞。光棍势的年代,徐老的本家,在这个石洞里躲光棍,哪料想,灭绝人性的土匪竟然从山洞里将人搜出而残忍杀害!
据徐老和其他当地老人讲:在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51军683团,在此与日寇遭遇,整团将士全部阵亡。虽然国民党部队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但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人,也是为国捐躯,我们应该怀念他们。
然而蒙阴县地名志记载的资料并非如此,而是: 1944年,国民党51军683团驻守三宝山,与日寇血战,全部阵亡。 三宝山在玉泉山西面,尚有数里之遥,究竟是哪种说法为准呢?有待进一步落实。 但是,三宝山也好、玉泉山也好,总之,在这个岱崮腹地山区,我们中华炎黄子孙,一个团的血肉之躯倒在了灭绝人性的侵略者--万恶的日本鬼子的枪口下。我们应该记住这笔血债!
山顶上,庄稼同样长势喜人,炎热的天气、充沛的雨量,使得绿油油的农田呈现一片生机。
我们望着残破的山洞,看着茂盛的庄稼,不禁感慨:今天的农民安居乐业、种地不但不纳“皇粮”,而且政府还有补贴,治病有新农合、上学有义务教育、老弱残疾有低保,而旧社会呢?别说生活,生命都难以保障,藏在山洞里也不能幸免遇难!这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今天!
山顶,越往西,越狭窄。最西边,就是以前我们在西面的石人崮上所看到的刀削一般的尖利峭壁了。我素来愿意探奇,在一片阻止的关怀声中,我毅然走向西端,向东、向西、向南、向北举起了相机。
四处,一片绿色,生机盎然。北边的茶局峪及其周围村庄、南面的桃树梁极其周围村庄,一片片红色瓦房,在绿色田野拥簇下,构成了最美的山水画。
下山,我们走了没有路的山坡,全体成员发扬互助友爱精神,互相搀扶、上下照应,艰难钻下荆棘丛,虽然极为刻苦,但是我们品尝到了在城里吃不到的山葡萄、山梨子,鲜李子。
更重要的是:我们尝到了集体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