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个选择题,答案并非一个。发展亦是选择题,而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路。我县所走的路就是后者,且成功创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成为独具特色的“沂源样本”。
“沂源样本”就是探索一条能循环、可持续、有特色、创效益的中低丘陵山区县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力建设美丽富裕文明和谐新沂源的科学实践。
沂源县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不仅是建设“好山好景好生态、上风上水上沂源”的“齐鲁生态高地”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具有重大意义。今年1—6月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5.7亿元,同比增长10.5%;财政总收入11.9亿元,增长9.1%。
可持续发展的“沂源样本”魅力四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端规划,沂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间是最公正的见证人,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沂源还是那沂源;人还是那些人。
如今却创造出了“资本市场的沂源现象”、“关注民生的沂源模式”等奇迹。先后摘取了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多项桂冠。
然而,全县的干部群众不会忘记,几年前,沂源县曾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山东省十个重点贫困县之一。
就是这样一个山区欠发达县,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较短时间内创造了多个全省之最:全省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之一;全省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最多的县;全省高新技术产值占比最高的县;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
多个桂冠说明了沂源县昨天的辉煌,可持续发展才是沂源县追求的目标。
2008年9月,沂源县被批准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此,依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沂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同时参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区考察专家组意见建议及各级有关政策性文件,编制《山东省沂源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民生为本、城乡统筹”的实验主题,并经同级人大批准颁布实施。
2011年,为进一步推动探索中低丘陵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各方面实现协调发展,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沂源县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专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由县科技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单位认真准备申报材料和起草制定建设规划等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连年来,沂源县遵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宗旨,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高新化、循环化、集群化”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突出实验特色,深化实验内涵,提升实验水平总体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品牌农业、高端工业、特色旅游业、民生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使沂源县成为名符其实的“齐鲁生态高地、休闲宜居胜地”。
从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等7个坚持中,就足以看出沂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足迹。
要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50个农业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等称号,若在其他地方民众的眼中,是炫耀的金色招牌,而沂源县干部群众看来,就是普普通通的事儿。
就拿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生态修复来说,沂源县突出沂河源头、鲁中腹地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沂河流域生态修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广泛推行,万元GDP能耗、水耗、污染排放量等资源约束性指标达到或超过市计划要求,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9%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0.41米2,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程度明显增强,努力建成“齐鲁生态高地,休闲宜居胜地”。
还有品牌带动,民生为本、科技支撑等6个坚持,同样是亮点频现,异彩纷呈,丰富了沂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容。
绿色先行,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魂”
推进循环经济是一道难题,但同时也成为了建设“绿色沂源”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沂源县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促使能源消费总量增速逐年放缓,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之路。始终把节能降耗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责任目标、节能机制两大体系,通过结构、技改、管理三大途径,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县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度下降4.05%,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使全县的空气质量、河流断面、工业废水排放、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标率均达100%,环境质量在全市最优。
思路决定出路。沂源县在健全节能责任考核机制的同时,制定出台了加强节能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与各镇政府、经济开发区、重点用能企业分别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并对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把节能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列入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
实践证明,沂源县坚持绿色发展,加快高端工业集群化的做法可圈可点。
一连几年,沂源县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绿色、环保、生态理念,进一步发挥上市公司的龙头作用,促进工业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绿色工业、高端工业。力争到2015年,形成医药、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
为深入加强能源消费控制,沂源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关于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部署要求,先后依法拆除了鲁山水泥6台粉磨机,丰华纸业6台纸机,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强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杜绝新增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去年以来,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项目83个。
同时,加大节能投入,加快改造提升传统高耗能产业。对建材、纺织、煤化工、玻璃制造等耗能较高行业,引导企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标准、工艺流程和装备水平。
绿色产业成为了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沂源县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其中3家企业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联合化工公司被评为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发挥政策扶持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全县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在农村,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生态建设、清洁能源运用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在全县发展风力提水工程350多处,配套推广太阳能热水器6万平方米,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个、千池镇5个、百池村60个、生态示范村35个,成为全省农村沼气工程规模最大的县份。
事实上,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沂源县的绿色梦想越来越清晰,下一步,让“绿色经济”成为沂源跨越发展的新期待,将绿色竞争力的培育上升到战略层面,必将推动沂源经济走向更高的层面。
这就是“沂源样本”释放的“蝶变效益”。
好山好水,民众共享的“大蛋糕”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盘点沂源县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亮点,不得不让人折服。
沂源县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必将成为中低丘陵山区县域经济绿色崛起和生态县域建设的典范,为中低丘陵山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提供成功经验。
在沂源县,有一个不争的现实,令人瞩目。那就是全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基础日益稳固,有机品牌农业发展迅速,工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服务业支撑和拉动能力明显增强,文化旅游业成为新亮点,坚持民生为先,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单说有机品牌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让农民群众尽收真“金”白“银”。
今年,燕崖镇的有机大樱桃成了农民致富的“香饽饽”,全镇采摘大樱桃1300多万公斤,累计销售收入4亿多元,人均1.3万多元,并涌现了一大批收入过10万元的樱桃种植户。全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65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88个,为全国县份最多。
再叙民生为先,打造“和谐园地”,叫人兴奋不已,更让人向往。
沂源县坚持把民生作为执政之基、社会和谐之本,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民生,建立了“十二条保障救助线”,开展了“万人帮扶”、“全县党员联村联户”等活动,使沂源的民生工作得到极大改善。去年,沂源县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民生工作办公室,全面统筹、规划全县的民生工作。 去年,沂源县实施了概算总投资20多亿元的44个民生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投入3500多万元统一了城乡教师、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实现了城乡同工同酬;投资1700多万元解决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5300多万元,建成了九年一贯制的沂河源学校;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汇源幼儿园;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了城区学校操场塑胶化改造;投资500多万元,实施了校车安全工程……一笔笔“真金白银”,让沂源人体会到源自和谐发展的幸福。
如今全县人的“福气”正接踵而至。
说到沂源县的快速崛起,就不得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写上一笔。
沂源县把科技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核心动力和中心环节,大力打造高水平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成技术研发机构,目前,全县拥有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全省县份最多;组建院士工作站、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泰山学者”岗位等研发机构17处;组建了全省医药包装材料领域唯一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产学研基地21处。
还有点睛的绿色工业、服务业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化、城乡统筹协调、社会事业的协调推进等等,亮点纷呈,颇具看点。
由此,一个个可持续发展的亮点,把沂源县点缀的更加美丽迷人。
沂源,这颗齐鲁大地上璀璨的明珠,正朝着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奋力前进!
来源:沂源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