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是蒙阴县最南端的一座崮,因北宋时抗金名将孟良在此占山为王而得名。孟良劫富济贫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而他智取宝葫芦,并大破辽国火龙阵的传说却鲜为人知。
孟良崮,原名叫芦山,又叫葫芦峰。过去,漫山遍野长满野葫芦,就是今天,这山上还有许多野葫芦棵呢!传说自古以来,这葫芦峰上有棵宝葫芦,五百年开一次花,五百年结一次果,再过五百年才能长成宝葫芦。这宝葫芦一长长一对,一只是雄的,一只是雌的。谁要是得了这宝葫芦,只要念动真言,一拍葫芦底,葫芦口便喷出一条火龙,火龙到处,一片火海,纵有千军万马,也会化为灰烬。所以,天下高人名士,没有不垂涎这宝葫芦的!
相传北宋年间,葫芦峰上的宝葫芦已生长了近一千五百个年头,马上就要成熟了。看管这对宝葫芦的,是一位瘸腿老人。这老汉头顶光秃,白须飘飘,老态龙钟,整天拄着根拐棍,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一踮,看样子一根瓜秧就能将他绊倒。其实呢,这老汉一身法术,本领高强,神通广大,什么人也奈何不了他。来寻宝葫芦的人,不管他有多高的本领,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去。原来这位老汉姓李,他就是八仙中赫赫有名的铁拐李。
却说邓州孟良,路过垛庄时,抱打不平,率众造反,杀掉贪官,来葫芦峰落草为寇。孟良扎寨葫芦峰,有缘结识铁拐李。两个人,一个贪杯,一个嗜酒,一个豪侠,一个义气,气味相投,便成了好朋友。沂州府多次派兵来征剿孟良,多亏铁拐李暗中相助,才连战皆捷,使官兵闻风丧胆。这天,孟良率众打劫官府,弄来几罐兰陵陈香,便在葫芦峰顶的草亭里设宴,邀来铁拐李对饮。这孟良豪爽归豪爽,可一肚子歪心眼。他早就听说葫芦峰上有对宝葫芦,就想把铁拐李灌醉后,好偷那宝葫芦。又是猜拳,又是行令,孟良劝得殷勤,铁拐李喝的实在,一喝喝到半夜,把个铁拐李喝了个酩酊大醉,趴在酒桌上,打开了呼噜。孟良大喜,转身离开了草亭。
葫芦峰后,有座葫芦崖。葫芦崖绝壁千尺,险峻异常。葫芦崖半腰岩坎上,长着一棵万年葫芦藤,宝葫芦就结在这古藤上。孟良早就备好绳子,将一头拴到峰顶的古松上,另一头栓在腰间,手攥着绳子,脚蹬着崖缝,一会儿到了绝壁半腰。孟良脚踩住崖坎,伸手摸到了那根粗壮的古藤,顺着古藤摸到了那对宝葫芦。宝葫芦生在古藤的分叉上,一只葫芦大,一只葫芦小;大葫芦闪着金光,小葫芦闪着银光。孟良想,俺和铁拐李是兄弟,说啥也不能把事做绝了,俺得讲点义气,给兄弟留下一个,就将那个金光闪闪的大葫芦摘了下来,揣了怀里,再顺着绳子爬上来,将绳子掖到石窟窿里,溜之大吉。
铁拐李一觉醒来已是半夜时分,见孟良不知去向,情知上了当,便柃起烧火棍,直奔了葫芦崖。仔细看去,果然不见了一只金葫芦,只剩下一只银葫芦,便怒火中烧,立足峰头,四处搜寻。此时虽深更半夜,夜色黑暗,但那只金葫芦包裹稍有不严,便会闪射出金光,铁拐李可由此判定孟良逃逸的方向。果然,孟良向西北方向逃出二十里,即今界牌地界,忍不住掏出金葫芦看了看。这一看不要紧,金光一闪,便被铁拐李发现了,遂使用法力,尾随而来。孟良跑着跑着,前边出现了一座大山谷,即今界牌镇河头泉村的北山谷,便钻了进去。铁拐李大老远见这山谷里又闪出一缕金光,径直追进山谷,可找来找去,再也不见金光闪烁,气得连连跺脚。他这一跺脚不要紧,石头上便留下了两个深深地脚印,后人称其为仙人脚,两个脚窝至今仍十分逼真。且说孟良本想把这宝葫芦藏在这大山谷中,可咋藏也觉得不保险,就揣着宝葫芦翻山而去。这山谷因孟良在此藏过宝葫芦,就长满了野葫芦,得名葫芦谷。铁拐李向西登上山头,天已大亮,他到处蜇摸,可那里还有孟良的踪影,就拉着火棍,垂头丧气下了山。这山顶因铁拐李在此寻过宝葫芦,得名葫芦顶。那铁拐李的火棍划过的地方,出现了一道深沟,沟里的岩石是黑的,沟里的沙土也是黑的,因此得名火棍沟。铁拐李拉着烧火棍回了葫芦峰,却发现那只银葫芦也不翼而飞了。铁拐李找到张阁老,想请他帮忙找回宝葫芦,张阁老屈指一算,说这是定数,不出两载,宝葫芦便会物归原主,铁拐李也就作罢。
再说那孟良,翻过山顶,是一片大光崖,见光崖上有个窟窿,就将宝葫芦塞了进了。宝葫芦是藏起来了,可自己人高马大,藏在哪儿?孟良就是孟良,点子多,当下抡起大斧,照着光崖就是一板斧,劈出个上宽下窄的三角洞,一窝身子藏了进去,往外一看,光崖棱上有个豁子,就抡斧劈下一面石壁,把那豁子挡住,这才躲进洞中。孟良这几招,在仙界来说,都是些鸡鸣狗盗的把戏,可就是骗过了铁拐李。后来,这藏宝葫芦的洞,就叫了葫芦洞;孟良藏身的洞,就叫斧劈洞,那面档豁子的石壁,就叫了封门口。